火周边不火剧的“荔枝”
高爽
荔枝火了。随着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网络上荔枝的销量明显见长,各大荔枝产地的文旅产业也借势火了起来,连“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读音都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但是,回到《长安的荔枝》作品本身,虽也称得上热播,热度却远远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
火周边,不火剧,也算是《长安的荔枝》贡献出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火周边”很好理解。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本来就家喻户晓,马伯庸原著小说《长安的荔枝》质量上乘,影视化之后,荔枝的美味与来之不易更加具象化了,更能调动起人们的兴趣。说白了,美味走红,最终“吃”的还是文化,被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和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持过后,荔枝火了几百年,直到今天再次被《长安的荔枝》点燃。
“不火剧”更值得讨论。马伯庸颇受影视公司钟爱,他的小说《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等都被拍成了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更是出现了电影和电视剧两个版本。但是,这些改编后的影视剧反响似乎都赶不上小说的影响力。
之前的几部作品不讨论,单说说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问题出在哪儿。
或许可以首先讨论一下关于作品的“可改编性”。这是学者张颐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说,改编意味着一种相当重要的跨越,跨界的变化制约着改编,而改编也有对于原来文本的再造和重置的可能,可改编性就是原作是否合乎它跨界的一系列必然要求。从这一点上来看,小说《长安的荔枝》的可改编性是有的,因为它的内容有趣、故事性强,情节足够紧张刺激。
众多对剧版“荔枝”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个地方,一是没有忠于原作,二是注水。在我看来,这些倒还不是问题,既然是改编,就要选择和创造出适合影视表现的内容。问题或许出在叙事方式上。
小说“荔枝”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情节的紧张刺激,也就是主人公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出一套荔枝快速转运的方法,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人们对于剧版“荔枝”最大的期待。如果用《二十四小时》《越狱》等作品的那种惊悚加实时叙事的方式呈现,在倒计时数字不断减少的同时,不断给主人公制造难度,会极大增加作品的张力,哪怕是被大家诟病的那些“注水”的情节,只要紧紧围绕主线任务,始终保持叙事的快节奏,观众也会共情。遗憾的是,剧版“荔枝”选择了一条“娓娓道来”的赛道,增加的情节,比如胡商之间、胡商与官府之间、官场上层之间的争斗,大多脱离了荔枝转运的主线,变成了平行叙事,拖慢了叙事节奏,让戏剧的紧张感消失,观众也就失去了耐心。
这部作品的创作者都是很成熟的影视剧从业人员,此前也都有过成功的作品和改编经验,他们不可能想不到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会如此呢?或许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太钟爱“长安的荔枝”这个IP了,希望能够把与此相关的所有好东西都一一呈现出来,比如唐代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古代下层官吏的生存状况,等等。越加越多的内容,彻底破坏了节奏。或许这里面还有商业考量,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带着诚意去创作的。但也正是这个“贪心”,反倒成了拖累,甚至可以说,成也荔枝,败也荔枝。
再多想想,或许也会给更多领域的创作者甚至文旅产业的经营者一些启示:如何利用一个好的文化IP?通常人们会想要充分利用,把它“吃干榨净”,但或许要得太多,反倒不如只选择在最重要的点上进行无限放大和发挥。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