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尽头的哲学对话
刘逸南
在生命的尽头,人该如何面对死亡?又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探寻生命的意义?朱锐教授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以深刻的哲思和赤诚的生命体验,呈现了一场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度对话。这本书不仅是朱锐教授学术生涯的思想结晶,更是他以生命为笔,书写的对世界的热爱与关怀。朱锐作为专业哲学家,其思考更具系统性的哲学深度和专业性,尤其在解构死亡恐惧、分析生死概念、探讨生命价值等核心哲学命题上,洞见更犀利。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部“临终哲思录”是哲学思考在最极端生命情境下的真实呈现。202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朱锐在春季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告诉学生,自己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半年,朱锐更想如常地上课。2024年7月15日,他与一名年轻人约定,每天中午11点半,以生命与死亡为题展开对谈。对谈进行了10天。7月25日,对谈结束,7天后,朱锐含笑停止了呼吸,终年56岁。《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震撼人心之处,便是对死亡的直面剖析。朱锐承袭苏格拉底“哲学即练习死亡”的思想,同时融入存在主义与东方哲学的智慧,提出“死之为化”的观念,将死亡视为大自然生生不息中的一环。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朱锐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深入探讨了死亡焦虑的根源。他认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生命连续性的误解。当我们将生命看作是一条线性的、不可中断的轨迹时,死亡便成了这条轨迹的戛然而止,令人恐惧不安。但如果把生命理解为宇宙间气的不断物化与流转,那么死亡就不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阶段。
传统哲学往往忽视身体在认知和存在中的重要性,而朱锐在书中则强调“不理解恐惧是因为不理解身体”。他结合自身的神经生物学背景,深入剖析了身体在面对死亡时的体验,尤其是疼痛对人认知存在的重塑作用。癌症带来的剧痛,使他深刻体会到身体功能是生命体验的基础,“强健的胃”这一隐喻,形象地表达了身体状态对生命感受的影响。在病痛的折磨下,他没有陷入绝望,而是从疼痛中感悟到“身体的舞步中展开世界的可能性”。身体的疼痛让朱锐对存在有了全新的理解。他意识到,身体不仅仅是灵魂的物质载体,更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生命的直接途径。在与疼痛的抗争中,他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种体验使他的哲学思考不再局限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生命的具体感受之中。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读者,身体的体验是哲学思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身体的感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本质。
除了对死亡和身体的深刻思考,朱锐还在书中对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提供了一种超越虚无、找寻生活意义的视角。他表示,当代社会的“高欲望”现象,本质上是价值单一化的恐惧投射。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无尽的内耗之中。为摆脱这种困境,他呼吁以“低内耗”的方式重构生活。朱锐提出,真正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追求”,应该在重复性的工作中寻找精神自由。他批判现代人受“日历时间”(机械计时)的奴役,主张回归“事件时间”(意义节点)与“身体时间”(感知当下),让时间充满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作贡献”“爱是主体的退场”,我们应该以利他性的生存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例如,他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中,始终强调要为大我作贡献,保持善良的心,这种理念贯穿于整本书中。朱锐以自身行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坚持授课、思考、关怀)证明,即使在最脆弱的时刻,人依然可以保持精神的强健与创造力。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