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生活推我上文坛
最后一位在辽宁的东北解放区作家走了,今刊本报4年前独家专访——
韶华:生活推我上文坛

韶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前,在家门口跟妻子合影留念。

2021年5月14日,韶华在省金秋医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7月1日,最后一位在辽宁的东北解放区作家韶华走了,享年98岁。
2021年5月14日,本报记者曾赴辽宁省金秋医院,探访过他。彼时,这位文坛老将已经94岁,仍在病榻上坚持创作。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记者初次采访韶华时,他尚住在沈阳黄河北大街的离干小区里,与马加、方冰等文坛大家比邻而居。如今,故人渐逝,韶华亦走完了他笔耕不辍的一生。今日首发4年前的访谈,既为缅怀其文学人生,亦为致敬那段峥嵘岁月。
2021年5月14日,记者到辽宁省金秋医院采访作家韶华。走进病房,家的味道扑面而来,沙发上边墙中央贴着一个红红的福字,门上贴着红红的春联,墙上还挂着两幅韶华写的书法作品和儿子周海宏为他写的《祝寿铭》。94岁的韶华精神抖擞,虽已满头白发,腰板却是直直的,见到记者,马上热情地伸出手来。
还没等记者坐下,韶华就说:“你写的这篇文章题目我给你想好了,就写‘生活推我上文坛’,我要讲讲作家与生活的关系、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没有生活,你就不要当作家。”
“我的写作是从心里涌出来的”
韶华,原名周玉铭,1926年10月出生在河南省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只在农村的私塾里念了四年半的书,读的也是《三字经》《论语》这样的“课本”,算是在那个时候识了几个字。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战争的血与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1944年,韶华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石鬼》,发表在当时冀鲁豫边区的《文化生活》上,而他的第二篇小说《第一次战斗》写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战斗的故事。
韶老回忆,自己第一次写东西是受到了一本童话书《鸡的日记》的启发,模仿《鸡的日记》写“我的日记”,记述他在敌占区的经历,写了有一两万字,把日记交给连队里的宣传队长看,队长表扬他说“很有文艺笔法”,当时的他还不懂“文艺笔法”指的到底是啥,但是听懂了是鼓励,从此他坚定了要把自己的经历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决心。
韶华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文艺》杂志副主编,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他说:“抗日战争把兵当,解放战争在前方,土地改革下了乡,抗美援朝过了江,经济建设去大伙房,我是名副其实的‘老革命’。”
“为什么说‘生活推我上文坛’,就是因为我有这么多经历,肚子里有生活,这样我才能有东西想表达出来。我写作从来不是挤出来的,是从心里涌出来的,不写不行。” 韶华说。
韶华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也是一位记录时代的作家。写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三角红黄白》《寻找悲壮》,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反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两部长篇《浪涛滚滚》和《过渡年代》(上、下卷)等。
采访中,韶老跟记者说的更多的是作家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是一个作家一辈子要走的路。
“我一直在燃烧的土地上行走”
抗美援朝,一直是文艺创作者钟爱的题材,有小说,有报告文学,有舞台剧、电影、电视剧,其中不乏经典。韶华的《燃烧的土地》正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经典作品。那是他从朝鲜归来后创作的,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1950年,韶华调到了东北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出国作战,为了以文学作品反映这场抗美援朝战争,他穿上了戎装,在10月30日便到了朝鲜。韶华翻开他的自传《岁月留痕》,找到82页,照片上的韶华穿着军服,妻子陶书琴微笑着站在身边。他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时我和妻子陶书琴结婚不久,去朝鲜告别前我和她在门前照了一张合影。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当时说了些什么,反正没有生死离别的话语。因为那时对战争已经习惯了,上前线好像和公出差不多。”
问起作品的创作过程,韶华笑着说:“你别问我是怎么创作的,我跟你说几件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有趣的故事你就知道了,我为啥要写《燃烧的土地》。”
韶华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剪头的故事。从1950年11 月上旬到12月31日,志愿军准备渡过临津江打第三次战役,有一段相对安定时期。这时韶华正在39军后勤部的大车连收集材料,住在一个山凹松树林里的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志愿军像在国内一样,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房东担水、扫院子,很快就和老百姓结成鱼水关系。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表情也能交流。很多战士因为出国以来没有洗过澡,脱下衬衣时,上面虱子得往下扫。朝鲜老妈妈(我们都叫“阿妈妮”),便让战士脱下衬衣,煮了好几大锅。战士们的头发也有两三个月没理了,阿妈妮拿出一把推子,给大家推。谁知战士的头发里有很多沙子,剪了五六个头,推子就磨得不快了。等到给韶华剪时,推子总是夹头发,有时好像往下拔一样疼痛。大车连连长在旁边喊:“作家同志,咬咬牙,就剩最后一推子了!”
韶华回忆:“我真是咬着牙坚持。等理完发,阿妈妮笑着说了句什么,好像是说,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实在没有办法呀!我用朝语说:谢谢”
韶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战场上的写字台”。那时敌人每天有1000多架次飞机扫射轰炸,白天战士们大多在洞中防空。有一次韶华要整理一下采访笔记,因为防空洞光线不好,他就从防空洞中走出来。看到前面有一块天然石头,比较平整,很适合当桌子。他就捡了几块石头垒了个石凳,用狗皮帽子垫上,一个战场上的写字台就做好了。打开笔记本,刚要动笔,忽然一阵瀑布似的声响,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电掣般飞过,身边一阵“啾啾·······”的机关枪子弹声音,他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回山洞。过了一刻,敌机走了。他走出山洞一看,“写字台”居然完好无损。他还为此专门留下了一张照片。
接下来,韶华又讲述了“喝水,几乎要了他的命”的故事、战友的“前沿阵地婚礼”以及“临津江边”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我,把我带到那片燃烧的土地。”韶华说。
“到生活的激流中去”
从朝鲜战场回来,韶华深深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作家必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韶老说:“在写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的过程中,我有个深刻体会,一个作家要想写好作品,只是靠采访材料不行,必须自己熟悉这个环境。必须自己到一个岗位上,去承担工作担子,好像到大海里游泳一样,或者说是给自己开口矿井,去吸取生活源泉。1955年,我到正在兴建的抚顺大伙房水库去了,到生活的激流中去了。我先后参加两个水库建设,大伙房水库竣工又转移到清河水库。可以说这是我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
韶华的报告文学《沸腾的山谷》和小说《巨人的故事》就写于这时。
基于水库工作生活的积累,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浪涛滚滚》。这部小说曾经引起了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关注。1989年,茅盾故居工作人员王增如偶遇韶华。他对韶华说:“我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茅盾先生点评你的一本作品,你看看不?”茅盾先生点评的正是《波涛滚滚》。让韶华没想到的是,点评文字每页都有,总字数超过了1万字。韶华把此书拿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王维玲,王维玲看后说:“这些点评文字体现了茅盾小说创作的美学观念。”于是决定出版点评本。此时,距离《浪涛滚滚》问世已经过去了近30年,对于茅盾先生的点评,韶华决定原书一字不改,又写了近万字的“作者自白”,用不同字体的文字排在原文中间,用这部“新作”纪念那段难忘岁月,也给文学史留下一个可资借鉴的文本。
一生创作,韶华已有5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韶华说:“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我一直觉得我活得很幸运。”
采访结束前,他嘱咐记者:如果这篇稿题目不想用“生活推我上文坛”,你可以用“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作家”,“总之,我就是想说,一个作家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写出好作品”。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光耀长河 薪火永继——各地组织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抓党建、谋创新、促发展——吉林一家化纤企业基层党组织这样做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致敬荣光 赓续前行——山西、辽宁、陕西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长春:“强村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含量高”的路上寻初心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党建聚力兴产业 白云山村换新颜
- 第一观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 习言道|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汇聚强国复兴磅礴精神力量
- 人民领袖|22年前习近平这篇文章 写给高考学子
- 牛河梁圆形祭坛 揭秘5000多年前的几何原理与数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