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战斗力强的部队进关 一定要找到党中央!

杨靖宇亲自编写了《西征胜利歌》。

记者在本溪实地采访。

记者在大连《老酒馆》演出现场采访。本报记者 王荣琦 摄
本报记者 张颖 文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摄
初夏,本溪汤沟的天女木兰悄然绽放。
一九三六年五月,同样的季节,杨靖宇站在河岸的黑色巨石上,召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次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后文统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师级以上干部开会。此时,东北抗联已与党中央失联一年多。战士们缺粮少弹,独自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一定要找到党!”杨靖宇斩钉截铁地说。这次会议被称为“第一次西征会议”,本溪也被称为“第一次西征集结地”。
一个战略构想
在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陪伴将军长眠的还有一份战略作战地图。纸张已经泛黄,周边已经磨损。记者凝视着这张地图,眼前仿佛浮现出1936年的昏黄油灯下,杨靖宇摩挲地图、紧锁眉头思索的身影。
1936年的东北抗日战场正处在关键转折点。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已形成北满、吉东、东南满三大游击区。然而,东北党组织仍与中央处于失联状态。“迫切想要找到党,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抗日军队的联系,将抗日游击战争向辽西推进。”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惠宇说,“这是杨靖宇带领一军制定西征战略的原因。”
原来,杨靖宇当时从一份日伪报纸上发现了中央红军在热河一带活动的消息,这让他兴奋不已。此时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在他脑中形成:若红军能挥师东征热河,与东北抗联遥相呼应,从西南至东北对承德、奉天的敌人形成战略夹击之势,不仅能打破孤立无援的困境,获取急需的战略支援,更将彻底扭转东北南部乃至整个东北的抗战格局。
遗憾的是,当杨靖宇看到这条消息时,红军已撤回,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西征部队与东征红军取得联系的目标注定难以达成。
接连召开秘密会议
绿草簇拥的狭长黑色石堆上,“靖宇石” 三个褪色的红漆大字,如同永不磨灭的历史烙印。石碑不远处,杨靖宇创作的《西征胜利歌》石刻巍然矗立。记者采访当天,恰逢本溪市委党校的学员在此聆听西征故事。
靖宇石、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杨靖宇纪念馆……在本溪汤沟,这些遗址见证了惊心动魄的西征往事。
当年,为了打破与党中央失联的困境,杨靖宇接连召开秘密会议。曾担任杨靖宇警卫员的王传圣在回忆录中写道:
“杨司令和一军的指战员们在屋里开会,我们这些警卫员就坐在一起,将听到的消息拼凑起来,推测出会议的主题与西征有关。”
“军部和一师会合后,连着开了一系列会议,内容都是我们已经和关里党中央失去联系,党中央的声音听不到了,我们现在是蒙着头干,国内外的情况都不清楚,我们要派战斗力强的部队进关找红军,找党中央。”
带着这份坚定信念,1936年6月和 11月,东北抗联一军一师、三师先后踏上西征之路。
一军一师的西征部队400余人,从和尚帽子山抗日根据地启程,经过辽阳、岫岩等地,被日军察觉后,被迫兵分三路,返回本溪根据地。返回途中一师参谋长李敏焕不幸牺牲。
一军三师第二次西征,利用冬季辽河封冻之机,用骑兵快速突向铁岭、法库一线,乘敌不备越过辽河。不料这年冬季气候反常,已近深冬的辽河不仅没有封冻,反而大水汪洋,奔流不止。在腹背受敌的处境下,三师只好边打边撤。1936年年底,三师西征部队返回清原、西丰、兴京一带。部队减员严重,回来时仅剩百余人。
线路迂回曲折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张标注着“师部出发地”“三团出发地”“少年营一连西进终点” 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次西征路线图》,用蜿蜒曲折的线条,勾勒出一段惊心动魄的血色征程。
从迂回的线路就能看出,西征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艰难险阻。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主任周浩介绍:“你看,这里抗联的少年营就分成两支了,这支少年营从狐狸沟向西进至弟兄山(今属大房身乡太阳村),少年营一连前进至岫岩、营口交界处的瓦沟、夹皮沟(今属哈达碑)一带。”
路线图显示,西征部队在行进过程中改变了原定平行西进的路线,这是由于日军的前堵后追,迫使西征部队停止西进,分路回师。
进入岫岩是西征部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里西征部队受到敌人的疯狂阻截。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行动十分隐蔽,有时白天穿越高山密林,有时白天在山林里隐蔽休息,夜晚行军。
《李敏焕日记》中记载:7月4日“于早晨两点集合行军”,7月6日“于清晨两点钟集合”,7月7日“早晨两点钟集合,转移到狐狸沟里潜伏”,7月8日,还是凌晨两点钟集合。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师在回撤途中与日军相遇,并取得摩天岭大捷。摩天岭战斗后,一师司令部由当地群众带路,取道返回老游击区。一师西征是抗联第一军西进的首次尝试,以取得摩天岭大捷而结束。后来杨靖宇亲自编写了《西征胜利歌》,颂扬这次战斗。
不是孤军奋战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的西征既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传播党的抗日主张的政治征程。
“发动群众、宣传抗日,这也是西征战略部署要点之一。”周浩说,“部队每到一处,都会向群众宣讲党的抗日政策,唤醒民众的救国意识。”在西征途中,战士们抓住一切机会传播革命火种。
部队进入岫岩最北部的山区姚家街时,抗联干部召集当地百姓,用朴实的话语宣传:我们中国被日本侵略,受日本人压迫好多年了。我们是红军,是打日本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都起来干,中国不能亡。
当部队行进至大木古峪陆家堡子时,战士们又对30多名帮助运送物资的乡亲说:我们是红军,从桓仁、本溪过来的。日本侵占咱东北,欺侮、压迫咱中国人。咱们都一样,都是中国人,你们也应该起来干,宁肯战斗死,也不能老老实实让日本人用刀刺脖子。
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群众。事后,凡是接触过抗联的乡亲们无不为这支纪律严明、英勇顽强的队伍所折服,党的抗日主张就这样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西征部队还积极寻找邓铁梅义勇军余部,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活跃在岫岩境内,由苗可秀与赵同创立的少年铁血军,多年来也在苦苦寻找抗联队伍。遗憾的是,当铁血军得知抗联进入岫岩的消息时,西征部队已踏上归程。虽然两支部队最终失之交臂,但这次未竟的会师,却让彼此都深受鼓舞——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他们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这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西征,虽然未能实现既定的军事目标,却在东北大地上播撒下抗日的火种。它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始终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段荡气回肠的征程,不仅锤炼了抗联将士的意志,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使命担当。
征集启事
无论您是东北抗联后代,珍藏家书、勋章等历史见证;或了解东北抗联往事,见证过这段历史;还是创作过相关文艺作品,都欢迎分享。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9月3日
投稿邮箱:357374173@qq.com
(注明“我和抗联+姓名+联系方式”)
微信咨询:卢立业 18640078385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光耀长河 薪火永继——各地组织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抓党建、谋创新、促发展——吉林一家化纤企业基层党组织这样做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致敬荣光 赓续前行——山西、辽宁、陕西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长春:“强村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含量高”的路上寻初心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党建聚力兴产业 白云山村换新颜
- 第一观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 习言道|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汇聚强国复兴磅礴精神力量
- 人民领袖|22年前习近平这篇文章 写给高考学子
- 牛河梁圆形祭坛 揭秘5000多年前的几何原理与数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