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盛赞“辽报策划” 《群山回唱》让抗联历史“活”在当下

方红星

贠占军

胡蓉

田鹏颖

曲建武

王海军

甘堂圆

井方

扫码看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曲琦 文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摄
自6月6日“序章”推出以来,《群山回唱》收获各方好评,尤其是抗战史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对其策划立意、内容架构与呈现形式等多方面给予高度肯定。不久前,项目组受邀参加在大连召开的“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讨会”,《群山回唱》在会议期间引发与会者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探讨。
“校媒”携手共同讲好抗联故事
方红星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近期辽宁日报全媒体策划推出《群山回唱》报道,对东北抗联历史进行了多维立体回溯,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希望以辽宁日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进一步深入发掘好、运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运用全媒体手段,策划推出更多有厚度、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宣传报道。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步成长、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休戚与共的高等财经院校,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日前,我校承办“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理论研讨会”,是对抗联精神的铭记与传承,同时也向当代青年提供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
今后,希望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一同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共同守护红色记忆。
深挖报刊资源的做法很好
王海军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
辽宁日报聚焦东北抗联推出《群山回唱》系列报道,我认为很有价值。它一方面致力于“讲好东北抗联的故事”,让更多民众了解这段历史、汲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为学术界和理论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刻理论内涵提供了重要素材。
东北抗联十四年浴血奋战史,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讲好这段故事,必须系统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历史文献。《群山回唱》从《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前身)的报道资料中挖掘素材、梳理线索,是很好的做法。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与东北抗联有关的报刊,例如《人民革命报》《两条战线》《反日报》《前哨》等等,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抗日救亡思想宣传,成为鼓舞抗联将士的重要精神旗帜。另外,我也建议辽宁日报乘势而上,联合全国性媒体共同策划,将东北抗联的故事传播得更深更广。
这个策划是生动的思政课素材
曲建武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我认真阅读了辽宁日报推出的主题策划《群山回唱》系列报道,深为其中鲜活的故事所打动,它们给人以深刻的灵魂启迪。尤其对于阅历尚浅、对东北抗联精神了解还不够深广的青少年群体而言,这个策划无疑是生动的思政课素材。将其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理性感悟,将崇高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对东北抗联精神有一些思考研究,在日常教学中也做了相应安排。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财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度挖掘其内涵,结合青年学生的爱国教育,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内心遵从。我们要把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下去,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用可读的故事还原历史的真实
田鹏颖
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看到辽宁日报《群山回唱》系列报道,我有很多感触。报道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让我们读起来热血沸腾。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绝非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亿万民众用生产、生活与斗争共同谱写的真实历史。一旦剥离这些鲜活的个体与事迹,历史便沦为空洞的概念,既疏离于生活,难以引发共鸣,更丧失了启迪当下的珍贵价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东北抗联那些真实而壮烈的篇章,正是这样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它镌刻着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与可歌可泣的牺牲史。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主流媒体既需理论家的高度与史学家的深度,更应始终以可读性强的好故事,忠实还原历史的温度与真实。
让历史从纸面走向人心
贠占军
东北烈士纪念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辽宁日报推出主题策划《群山回唱》,在东北三省媒体中启动最早、行动最快,这份新闻敏锐度和执行能力值得肯定。我看了已经刊发的几期报道,质量很高。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的文化气息浓厚,用颇具文学意味的笔触来解读历史,十分耐读。作为抗战史研究者,我觉得,新闻媒体在确保史实准确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也应该适当的给报道注入一些情感色彩。这既是拉近与读者之间距离所需,也是接地气、有温度的表现。比如,当人们参观革命遗址遗迹时,他们的内心是必然会产生反应、有波动的。记者完全可以用笔和镜头,去捕捉、反映这种内心的震撼和情感波澜。这恰恰生动地体现了这些遗址遗迹的功能和价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能激发今人的情感共鸣,传承精神的力量。
展现了党报扎实的工作作风
胡蓉
湖南韶山干部学院
湖湘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辽宁日报推出的主题策划《群山回唱》令人印象深刻。其报道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有可读性,展现了党报扎实的工作作风——记者走遍东北各地采集鲜活素材,赋予历史叙述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报道方式值得借鉴。
赵一曼、杨靖宇等抗联英雄的故事伴随我们成长,感人至深。我认为,在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必须创新手段,比如制作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探索虚拟现实(VR)等沉浸式技术。
还应打造高质量影像作品
井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辽宁日报持续深耕东北抗联历史报道,尤其是《群山回唱》系列,展现了历史细节的动人力量。为进一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建议在后续报道中,挖掘更多东北抗联的感人故事。那些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的文献记载,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让人潸然泪下的力量。同时,我建议发挥主流媒体的平台优势,推动东北三省抗联研究的交流,推动史志办等相关机构跨区域协作。同时,还应当以高质量影像作品为载体,拓展抗联精神的传播维度。
辽报对历史的专注值得尊敬
甘堂圆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辽宁日报》(前身为《东北日报》)持续关注并报道东北抗联,这份坚守令我感动。作为报刊媒体,能80年如一日聚焦同一主题,展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这份对历史、对事业的专注,彰显了媒体的专业坚守与职业素养,值得高度尊敬。
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方面,主流媒体责任重大。一方面,需创新宣传方式,避免口号化,善用全媒体手段——如制作抗联故事高质量短视频、打造沉浸式VR/AR体验、创作AI红色文化作品等——以激发受众共鸣;另一方面,要深耕历史细节,提升内容深度与真实感。通过深入挖掘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事迹,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感受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拾光纪·“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 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 微纪录片《淬心》第四集 | 险易不革其心
- 研习路: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 壹视界·微视频|总书记和青年朋友在一起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光耀长河 薪火永继——各地组织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抓党建、谋创新、促发展——吉林一家化纤企业基层党组织这样做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致敬荣光 赓续前行——山西、辽宁、陕西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长春:“强村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含量高”的路上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