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早市
刘江埘
寻味之道,在林卫辉先生《寻味》中早有印证:人间至味不在珍馐,而在“清欢”的真味。“所谓至味,原是大地写给舌苔的情书,用火候翻译,以烟火投递。”
晨光初透,沈阳城尚未完全苏醒,街巷里已腾起一片白茫茫的烟火。小河沿早市的露水还没被晒透,铁皮棚子的阴影里已经支起了凉棚,蓝白条纹的塑料布被风掀得哗啦响,倒比树影更能兜住清晨的凉气。油锅滋滋作响,蒸笼吐纳云气,叫卖声穿透清晨的凉意——“牛肉火勺,5元7个咧!”摊主大姐的花布围裙在雾气里时隐时现,那鲜亮的红底碎花仿佛是东北大地上开出的民间艺术,粗犷又热烈。
小河沿早市已在此扎根两百余载。清末赶考书生行至魁星楼焚香祈愿,人流渐汇成庙会,终沉淀为这座古城的肠胃与记忆。此刻摊前排队的人群里,既有拎菜篮的老沈阳人,也有背包的南方客,众人共享着一份被碳水唤醒的踏实。东北的豪气在餐盘上尽显——10元钱,便能换得一份饱足的欢喜。
好美食者总能在街头巷陌的粗瓷碗里品出生命的暖意。驴打滚摊前,糯米团在黄豆粉里翻滚如雪球。自选豆沙馅的甜度全凭心意,咬破软糯外皮,甜香裹着豆粒在舌尖化开。7元一斤的实惠让甜意更绵长,只需趁鲜享用,冷藏便辜负了这清晨的温柔。隔壁油锅正浮起金黄的大舞台油炸糕,老师傅铁笊篱轻扬,豆沙馅的仅需1.5元。少年急不可耐地咬下去,烫得左手换右手,酥脆声惊飞了树梢麻雀——那副狼狈模样,恰是童年吃相的复刻。早市中央的郑姐烧卖皮薄如纸,一笼7个似白玉荷包。食客挤在塑料凳上大快朵颐,不必讲究餐具礼仪,吃得额角沁汗才够酣畅。
此间滋味,恰是“平淡真味”里藏着最本真的生活哲学。历史在此不是教科书,而是油条入豆腐脑溅起的辣油星子,是秤杆上经年摩挲出的包浆。这份质朴洋溢在百年早市的喧嚣中。
林卫辉踏遍四海著《寻味》,最终在潮汕阿伯的海石花里尝到乡愁的清凉。而沈阳人的舌尖密码,藏在小河沿破晓时分的碳水盛宴中。当驴打滚的黄豆粉簌簌落在指尖,当豆腐脑的卤汁漫过油条——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用最简单的滋味,确认自己真切地活着。早市的真味,是历经沧桑仍滚烫的生活热望,在唇齿之间,也在晨光之中。
刚进市口就撞见卖大碴子粥的摊子,粗瓷大碗码得像小山,粥面上浮着层亮晶晶的米油,黄澄澄的碴子粒沉在碗底,看着就解腻。“加块糖不?”戴草帽的大爷举着铁皮罐,里头的绵白糖簌簌往下掉,落在粥里融成一圈圈甜晕。旁边的咸鸭蛋码在浅盆里,蛋壳上还沾着泥点,敲开时红油顺着指缝流,蛋黄沙得能抿出颗粒感,就着碴子粥,咸香混着米甜,像把暑气都咽进了肚子里。
往前挪几步,冰果摊的玻璃柜泛着白汽,像块巨大的冰糖。绿豆沙冰果裹着层糯米纸,捏在手里凉得能冰红指尖,咬开时“咔嚓”一声,绿豆的沙面混着冰碴子在舌尖化开,甜里带着点清苦,是老沈阳人对付伏天的法子。“早年没冰箱,就把熬好的绿豆汤倒在瓦盆里,吊在井里冰着。”守摊的老太太扇着蒲扇,竹篾子在掌心磨得发亮,“现在有冰柜了,可这绿豆还得是头伏的新豆,熬出来才有股子清气。”
转角的冷面摊总围着穿拖鞋的人。大瓷盆里的荞麦面浸在冰水里,根根分明得像浸了凉的银丝。戴套袖的大姐抓一把面往漏勺里塞,在滚水里焯两下就捞进冰盆,筷子搅得哗啦响,再往碗里堆辣白菜、煮鸡蛋、黄瓜丝,最后浇上琥珀色的冷面汤,酸得人直咂嘴。汤里的冰块叮当作响,喝一口能从舌尖凉到胃里,辣白菜的酸辣混着梨汁的甜。“多搁点醋不?”大姐扬着醋壶,褐色的醋汁在汤里漾开,“这天儿就得吃点酸的,开胃!”
往前走,甜香忽然变得清润起来。卖香瓜的摊子铺着草席,绿皮的八里香、黄瓤的羊角蜜堆得像小山,摊主用指甲掐开个小口,甜丝丝的香气立刻漫出来,带着股子泥土的腥气。“尝块?”穿花衬衫的大哥递过牙签,雪白的瓜肉咬在嘴里脆得能听见响。旁边的樱桃摊更热闹,竹筐里的樱桃红得发紫,梗上还带着叶子,小姑娘踮着脚挑,指尖捏着果蒂转圈圈,把熟透的果子往嘴里塞,酸得眯起眼,却又舍不得吐。
最解暑的还得是豆腐脑摊,只不过夏天的卤汁里多了些清爽。黄花菜和木耳切得更碎,卤汁也调得偏淡,上面撒着大把黄瓜丝,嫩得能掐出水。老师傅往碗里舀浆时手不抖,豆腐脑嫩得像刚出锅的嫩豆花,勺子舀下去能颤三颤。“要凉的不?”他掀开旁边的保温桶,里面是冰镇过的豆浆,往豆腐脑里掺一勺,凉丝丝地滑进喉咙,卤汁的鲜混着豆香,比冰汽水更熨帖。穿短褂的老爷子端着碗蹲在树底下,手里的吊炉饼已经吃了一半,饼的焦香混着豆腐脑的凉润,倒把晨光里的热乎气都中和了。
暑天的滋味最是坦诚,藏不住半点虚情假意,就像此刻摊在竹筐里的樱桃,红得淌着汁水,连果蒂上的绿都带着股急吼吼的鲜活。游客捧着冻梨吮吸汁水,冰凉清甜滑入喉间。水果摊前蓝莓紫得发亮,丹东草莓红如玛瑙,早市用色彩继续招展着生机。离场时总有人拎上胖丫家的黏苞米,金灿灿的颗粒饱含黑土地的馈赠。行至巷口回望,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人影,食物的香气却沉淀为一座城市的底色——它不惊艳,却足够温暖漫长岁月。
林卫辉说,夏天的味道是流动的,像河水里的浮萍,抓不住却处处都是痕迹。此刻站在小河沿的阳光下,舌尖还留着樱桃的酸、冷面汤的凉、香瓜的甜,忽然明白所谓暑天的滋味,不过是有人在晨光里为你冰好一碗汤,有人在树荫下为你挑一颗最熟的果,这些藏在清凉里的热乎劲儿,才让漫长的夏天有了盼头。
离开时听见卖冰果的老太太在跟邻居道别:“明儿个进新绿豆,早点来。”原来夏天的寻味,寻的从来不是某一口冰凉,而是热辣辣的日子里,那些愿意为你熬煮清凉的心意。就像这小河沿的早市,太阳再毒,总有块凉棚等着你,总有碗冰汤等着你。滋味里藏着的,是老沈阳人过日子的实在——再热的天,也得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步履所至,皆是厨房;烟火升起处,俱是故乡。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