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份反馈串联起珍贵记忆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启动以来,项目组已收到数百份反馈信息。这些来自抗联后代、历史研究者、文学爱好者、民间收藏家等社会各界的抗联故事,正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抗联记忆。
在抗联后代的反馈中,那些尘封的家族记忆被重新唤醒,字里行间满是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
“我爷爷是辽阳人,但牺牲在黑龙江。”抗联英雄刘兴亚之孙刘桓志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曾与赵一曼在珠河地区并肩作战,还担任过方正县的首任县委书记。“看到开展征集活动的消息后,我们全家人专门全面梳理了爷爷的生平史料及相关照片,希望能通过《辽宁日报》这次征集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先烈的英雄事迹。”
东北大学教授宋锦春的家族记忆里,镌刻着他的爷爷——抗日志士宋凌阁的传奇。1932年7月17日,宋凌阁所部在从北票去往锦州的火车上,智擒日本特务石本权四郎,并将其处决。如今,宋锦春正筹备将一件特殊的家族信物——一幅生动再现宋凌阁抓捕石本权四郎场景的油画,捐赠给省内相关博物馆。“爷爷当年投身义勇军,那份舍身卫国的赤诚、抗击侵略的血性,与抗联精神同根同源。这幅凝结着我们家族记忆的油画作品,相信同样能成为传承抗联精神的生动载体。”宋锦春说。
在历史文献收藏领域,资深收藏家詹洪阁用独特方式守护着抗联记忆。“今年除了继续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赠外,我还将举办十场与抗战史相关的展览、座谈会等活动。其中8月份会在北京举办两场抗战文物史料展,特别希望能与《辽宁日报》一同挖掘史料背后的抗联故事。”
此外,还有一些收藏抗联书画、邮票、书籍的热心读者,也向本报记者发来相关藏品的照片及资料。读者董先生说:“若能找到合适的展陈场地,我希望携这些承载抗联记忆的实物藏品,与《辽宁日报》共同策划专题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联。”
在省内外文学社团与创作群体中,以抗联为主题的创作热潮正在涌动。
由朝阳市赵尚志研究会、大连市诗词学会、云蒙山诗联书画院等团体举办的“尚志诗路”诗词联曲赋活动,征集到了3000多篇各类作品。“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作品,正通过文学特有的感染力,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活动负责人李建军说,“东北抗联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悲壮故事,始终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他特别提到,希望借此次“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进一步汇聚创作力量,为抗联记忆搭建起一座跨越时代的“文字纪念碑”。
刚刚参加完辽宁与贵州散文作家重走抗联路的作家孙成文,在行程中拍摄了大量抗联遗址遗迹照片。“实地走访时,那些隐没在山林间的密营遗址和战斗遗迹,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也希望将这些照片与文学作品一同在此次征集活动中呈现,让东北抗联精神在影像与文字的交织中,获得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
“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仍在进行中,诚邀您与《辽宁日报》一起,共续那段不该被遗忘的抗联记忆!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