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辽宁高质量发展
杨硕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面加强防沙治沙和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不断探寻绿色转型新路径,以高质量生态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厚植生态底色。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夯实区域生态发展基础
牢记“国之大者”,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全局,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辽宁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新发展阶段,辽宁应主动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需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力,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绿色低碳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基于资源禀赋、空间布局和生态功能实现优化配置的系统工程。构建绿色低碳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区域分工协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地的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合理配置。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中应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东北亚等区域的联动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供应链协同治理和低碳技术共同研发与推广机制,实现区域的差异化发展与功能互补。优化全省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实现绿色发展注入动力。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重塑,将人与自然关系调整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辽宁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应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坚持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化引领并重,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依托本地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强化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辽宁经济绿色转型新范式。
强化制度协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整体治理能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度的系统支撑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辽宁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构建系统完备、协调高效、运行规范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聚焦规划制定、执法监管、绩效评估、风险防控、政策协同等重点环节,推动形成权责明确、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注重制度的前瞻性、适配性与可操作性,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有效整合,为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完善绿色转型体制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整合政策、技术与市场资源,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健全绿色激励机制,促进要素流动与资源高效配置。进一步健全绿色标准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升级生态环境标准,推动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重点领域制度保障,构建区域治理新格局。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健全体制机制,特别是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构建统一规范、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框架,增强制度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辽宁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的屏障,要从服务国家战略出发,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聚焦资源保护、环境监管、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加快健全制度规范,提升制度供给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着力推动制度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科技等有效协同,完善制度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适应区域特征、体现时代要求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坚持生态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全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生态惠民,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以“绿色为底色”,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辽宁应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智能便捷的现代化城市。紧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绿色”成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重要标识,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成果,在宜居环境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满足多元需求。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文化和调节服务的综合体现,既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辽宁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禀赋多样,具备良好的生态产品供给基础。应紧跟绿色消费的新变化,推动生态资源由“潜在优势”向“现实供给”转化。依托现代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满足人民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整合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拓展多层次绿色消费场景。注重生态产品“供”与“用”的衔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供需的有效匹配,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形成全面绿色转型的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与养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的破解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辽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格局,夯实全面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治理全过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进校园、进社区,使全面绿色转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搭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实践平台,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畅通居民、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渠道,推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真正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辽宁省委农办2025年度重点课题“辽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