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
范丛昕 王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提出了就业领域的重点改革举措,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明确了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多措并举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民生之本。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就业优先导向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要求宏观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布局、生产力调整必须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财政、货币、税收、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明确各部门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职能,形成规范、高效的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扩大就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出发点,在动能转换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深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战略领域的就业潜力,加快新职业标准和培训基础资源开发,引导新职业健康发展,扩大劳动者就业选择空间。加强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对就业容量大、岗位质量高的产业企业给予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多方扶持。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将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影响作为制定宏观政策的取向依据,同步开展岗位创造评估和失业风险评估,防范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劳动力市场稳健发展。
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这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重要遵循。要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各级各类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定位、资源禀赋、区域政策等找准定位,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人才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结构性更新,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与科技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扩大劳动群体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持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动态调整培训目录,聚焦就业容量大、急需紧缺的领域,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高质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及项目制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
完善重点群体政策支持体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是做好就业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强化岗位开发,畅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成长成才路径,加强青年职业规划教育,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优化一次性扩岗补助、就业见习补贴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开发更多适合农民工就业的乡村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带动食品加工、旅游服务、直播销售、物流配送等多环节就业增长,吸引青年劳动力回流创业就业,提升乡村就业质量。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加强分类精准帮扶,做好全流程跟踪服务管理,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就业公共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载体。要健全均等普惠的就业公共服务机制,打造立体化就业服务网络,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把精准服务送到人民群众身边。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零工驿站”“就业超市”“就业帮扶车间”等平台,线下提供政策咨询、职业培训、需求登记等服务,线上通过小程序实时推送就业服务和人才招聘信息。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将职业指导、创业扶持、失业登记等基础服务延伸至城乡全域,确保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消除城乡就业服务差异。打通农村劳动者社会性流动堵点,联动推进户籍制度、用人制度、档案服务改革,破除社保转移接续、职称跨区互认等制度壁垒,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实现农村劳动者的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破地区、政府、企业、高校间的数据孤岛,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效能和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稳就业视域下公共就业服务有效性及财政保障机制研究”(20CGL056)阶段性成果】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