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河之滨
齐世明
如果从飞机上鸟瞰,坐落于辽河平原中部的沈阳像一片巨大的杨树叶,那么,横亘在城南的浑河就似一条雄浑的青龙,蜿蜒在城北的蒲河便像一条粼粼的银蛇。浑河像粗犷、野性的汉子,蒲河便似柔婉、清秀的姑娘藏在蒲草间,在沈阳辽中区的老观坨乡黑鱼沟村扎进了浑河宽厚的胸膛。
现在的蒲河让人不得不用上“惊艳”一词,并会与杏花春雨“江南岸”联系在一起。公元1075年二月,54岁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至扬子江边,写下了《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修辞学上传诵不衰的名句。“江南岸”成了一种指代,一种象征,更成了北国塞外人们心底的一抹渴盼,一怀期待——那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酥软,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明媚,是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的阴柔……
目下,我正欣欣然拥抱着塞外的江南岸——从蒲河下游的辽中区滨水路驶抵“近海绿洲”湿地公园。一群群鸥鹭竞翔,一簇簇花卉吐芳,这是蒲河水系中最大的团结水库,现名珍珠湖,据说比杭州西湖要大四倍呢。
船行湖上,放眼望去,1700公顷湖面上,鸥逐微风,荷恋波光,一丛丛草花迎风抖出一串串轻轻的欣然,一尾尾银鳞在水面上划开一丝丝浅浅的惆怅……
船经湖心绿岛,万亩蒲草扑朔迷离,荷花菱藕处处飘香。此时,牵住我眼帘不忍转睛的怕是那湖面上相逐的白鹭了。记得初翻《唐宋词选》,以清鲜之姿、质朴之态在我的心田留下印痕的,是中唐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中年绝意仕途,遂徜徉于太湖山水之间。读其仅存之词作,我艳羡江苏吴兴的西塞山之湖光山色,更感叹白鹭、鳜鱼于塞外之难觅!
未想,几十年想望中的白鹭,竟在眼前的蒲河之滨、珍珠湖上翩翩相逐,真是人生一乐事矣!
蒲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流过沈阳五区,全长205公里,在沈阳境内流长达179.7公里。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这水清了,树密了,那鸥鹭,那水鸟,都飞来了,那边,还有不少野鸭子呢……
前几年我曾三赴浙江嘉善古镇西塘采风,烟花三月,亭台流碧,端的是如诗如梦!现在比较,江南与塞北确有一个文化上的区别:江南文化是水,阴柔似水,飘逸似水,面相亦有水质,山岭也有水魂;北方文化是山,雄壮似山,粗放似山,骨肉亦如山,马背精神也是山。溯历史长河而上,观春秋战国,道家之祖在南方,屈原也在南方;儒家之尊主要在北方,韩非也在北方……
抬望眼,纵瞰由溪、河、湖、洲这样丰富的水形态打造的蒲河新景,横看由绿地、亭台、拱桥、蓝天和万亩生态林组成的滨河景观带,近水流韵,远山含黛,一泓泓湖波、一条条河流,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如画的蒲河大地上。新建的蒲河慢道,全长约21.6公里。道路全宽6米,既满足人们骑行、慢跑、散步需求,又可以满足封闭半马赛道要求。沿蒲河还建了四大主题公园,形成了“七湖七广场、六公园一馆藏”的格局。
当夜幕降临,蒲河畔的大小广场、湿地公园,灯影、舞影相汇,歌声、笑声齐飞,怎不叫人感叹:美哉,沈城“江南岸”!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