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径
傅万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夯实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而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夯实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路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坚持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和评判者,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群众中汲取无穷智慧和力量,让一切创造先进文化的动力因素充分激发,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条件充裕,也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富裕。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把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多元的文化需求作为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加大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 “第二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好用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促使马克思主义生机蓬勃、永葆青春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更深地植根于中国广袤大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内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守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自信自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关系,推进各国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世界。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不是简单地对其全部吸收或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保持着包容开放的胸怀,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正是在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碰撞交融,同时又始终保持独立、自主中得以不断巩固。中华文化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必将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思想启迪、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雷锋干部学院。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JG22CB117)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