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孙艺格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好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深刻认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牢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心中。理想信念是师者之魂,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对于教师而言,“心有大我”就是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我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用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感染学生,用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赢得学生,牢牢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担负起“筑梦人”的时代重任。
葆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灵魂的塑造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指出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为广大教师自我提升、努力耕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培养教师养成高尚的品格,坚守精神家园,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为名利所惑,站好讲台,甘当人梯和铺路石,以质朴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引领学生。
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启智润心”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润泽心灵,“因材施教”既蕴含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大爱精神,也彰显了各因其材、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教师要以育人智慧提升教学素养,将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真实成长紧密结合,摸透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素养和内心需要,以此为基础精心引导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使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教师教书育人提出了重要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迭代、教育变革持续深入,为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和信息技术浪潮来袭引发的挑战,教师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构建起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上不断更新,在教育艺术和育人智慧上持续升级,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感人化人树人。无爱则无教育。学生只有在仁爱的教育环境里才能获得健康、快乐、幸福且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才能获得爱的生命体验和心智的良好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要怀有仁爱之心,将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转化为持续育人的动力,坚持爱教育、爱事业、爱学生,不断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仁凝心、用爱聚力,营造包容友爱的教育环境,激发起新时代教育事业的磅礴伟力。
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更宽广的视野格局铸魂育人。教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是促进人类社会知识生产和时代变革的关键力量。广大教师应当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放眼世界,秉持兼容并蓄、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和吸收各类先进文化知识,突破学科边界,以前瞻性视野将专业知识与人类关切问题相结合,推动教育持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创新形式手段,将蕴藏于中华文明根脉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