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战火:外国友人与中国抗战记忆

胡书明
看点
杨菁教授新著《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聚焦抗战时期援华外国友人群体,填补了历史叙事的重要空白。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为这段沉甸甸的历史增添了一道独特而温暖的人文视角。这部近400页的学术力作,在严谨史学框架下编织出一幅壮阔的国际援华图景,作者运用丰富的中外史料,生动刻画他们在战火中无畏救援、传递真相、共御强敌的壮举,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人道主义光辉重新聚合。
杨菁教授积数年之功,在抗战史研究的沃土上深耕细作,通过系统梳理大量中外档案、回忆录与口述史料,让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存续而奔走、战斗甚至献出生命的国际友人形象跃然纸上,填补了中国抗战叙事中一块长期被忽视的拼图。杨菁所著《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以下简称《无问西东》)突破传统,以多维视角(新闻、军事、医疗、经济、反战)系统梳理了斯诺、陈纳德、白求恩、拉贝、艾黎等国际人士的贡献,深刻揭示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
书名“无问西东”四字,取自清华大学校歌,寓意超越地域与文化的普世情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书主旨——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如何超越地理与文化的隔阂,与中国人民并肩抵抗法西斯暴政。杨菁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叙事框架,将外国友人的援华行动划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新闻记者以笔为枪打破信息封锁,军事顾问以专业智慧襄助战略谋划,医护人员在战火中救死扶伤,经济技术专家助力持久抗战能力建设。这种分类不是简单的板块切割,而是编织成一张展现人性光辉的网,捕捉了历史洪流中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
翻开历史的厚重帷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新闻记者群体,如何成为抗战初期的“破冰者”。当欧美各国政府仍在对日采取绥靖政策时,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詹姆斯·贝特兰、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等一批富有良知的外国记者已深入中国腹地。1936年陕北窑洞中,毛泽东向斯诺预言了抗战的三个条件: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完成、日本国内革命运动兴起。这一预见在历史进程中逐一应验,而斯诺的《西行漫记》正是促成国际认知转变的关键媒介。杨菁在书中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这些记者不仅是旁观记录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史沫特莱在山西前线为八路军筹措药品,贝特兰在西安事变中冒险传递消息,他们的笔端既揭露了日军暴行,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军民不屈的精神品质。
在军事援助的篇章中,陈纳德的“飞虎队”与苏联志愿航空队的事迹早已为国人熟知,但杨菁通过解密前苏联档案和飞行员日记,为我们呈现了更为立体的画面。书中特别关注了那些普通士兵——一个苏联飞行员在日记中写道:“每次俯冲轰炸日军阵地时,我看到下面是中国农民的土地,就想起家乡的麦田。”这种朴素的情感共鸣,超越了政治立场的差异。
最触动人心的章节当数医疗救援部分。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杨菁将他的形象置于更丰富的国际医疗援华网络中考察。早于白求恩到达延安的医生马海德,在1937年2月成为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柯棣华继承白求恩遗志,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最终积劳成疾,在32岁时英年早逝。书中还发掘了鲜为人知的“西班牙医生”群体——一群曾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医生,1939年辗转来到中国,在贵阳图云关建立救护总队。这些来自德国、波兰、奥地利等国的医生自制淋浴设备为伤兵治疗疥疮,在汽油桶中煮沸消毒器械,用有限资源创造着医疗奇迹。杨菁写道:“当白求恩在华北前线截肢时,一位德国医生在西南山洞里进行开颅手术;当柯棣华在河北记录病例时,一位波兰医生在湘西编写战地防疫手册——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人道主义的万花筒。”
人道主义救援的叙事在饶家驹与拉贝的事迹中达到高潮。书中详细叙述了法国神父饶家驹如何在1937年上海沦陷后,凭借非凡勇气和智慧,在各方势力间斡旋,建立安全区,庇护30万名中国难民。这一创举不仅拯救无数生命,其建立的“饶家驹区”模式直接促成战后《日内瓦公约》新增战时平民保护条款。同样,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安全区保护20多万名中国人的壮举,通过其孙托马斯·拉贝的当代叙述获得新的回响:“我的爷爷不是政治家,他只是拒绝抛弃那些为他工作的中国朋友。”这些故事被杨菁以细腻笔触还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危城中的安全区,听见孩子的啼哭与炮弹的呼啸,感受人性光辉在至暗时刻的顽强闪耀。
在经济技术援助领域,路易·艾黎的“工合运动”成为贯穿抗战始终的生命线。杨菁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再现了这位新西兰人如何将手工业合作社发展为支撑抗战的经济动脉。书中特别强调艾黎的文化抗战实践——他创办的《工合通讯》不仅传递技术知识,更成为精神动员的阵地;他在甘肃山丹建立的培黎工艺学校践行“手脑并用”理念,为战后重建储备人才。
《无问西东》的文学表达同样值得称道。杨菁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文学叙事的感染力巧妙融合,在保持史学严谨的同时,赋予文字以温度与力量。她描写白求恩临终时刻:“在河北黄石口村那间土坯房里,败血症的高烧侵蚀着他的意识,但他手中仍紧握着手术刀,仿佛那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最后武器。”这样的笔触使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全书结构编排匠心独运,各章节间以主题事件自然衔接,如淞沪会战串联起饶家驹的安全区与东南亚华侨的捐赠,武汉会战串联起史沫特莱的报道与印度医疗队的来华,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
杨菁在结语中写道:“外国友人在中国最黑暗时刻伸出的援手,既是国际主义的生动诠释,也是人类良知的永恒见证。”书中那些超越国界的情谊,如犹太医生罗生特在新四军救治伤员,美国飞行员被中国农民冒死营救的故事,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注脚。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