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人文交叉地带的智性探索
姜苡梵
一幅画、一部戏剧、一本小说的背后包含着的千年的法理纠缠。在《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一书中,米勒的名画《拾穗者》中弯腰拾穗的农妇、莎士比亚戏剧《量罪记》中陷入困境的男女乃至《西游记》中猪八戒狂追高小姐的荒诞情节,都成为解读法律文明演变的密码。在法学与人文的交叉地带开辟了一条引人入胜的智识小径。
夏婷婷的研究始于十年前一次偶然的阅读发现。当她在文学作品里注意到那些被忽略的法律问题时,一条连接文艺与法学的通道悄然打开。这条通道呼应着美国学者怀特在1973年提出的观点:“法律不是一门科学,至少不是某些人所说的‘社会科学’,而是一门艺术。”夏婷婷将艺术史纳入法律史的研究版图,把一幅油画、一部戏剧和一部神魔小说转化为观察法律文化的棱镜。
《拾穗者》中三位农妇的弯腰姿态,在夏婷婷笔下成为解读中西福利制度差异的起点。她揭示出画作背后潜藏的西方法律逻辑:拾穗权被视为对穷人生存权的保障,强调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维护人的尊严,并规定了有救助能力者的义务。这种观念为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传统中国,作者发现拾穗行为发生的概率极低。从魏晋的“六疾馆”“孤独园”,到隋唐的“义仓”,再到两宋的“广惠仓”,中国自古就建立了以国家为主导的措施制度、济贫模式。“为政在民”的民本思想贯穿于“王道”“德政”的治理意识中,形成了一套迥异于西方的制度设计。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一书中最具创见的分析,当数对《西游记》的“法律解码”。在夏婷婷看来,这部神魔小说恰是观察中国古代法制的绝佳窗口。她选取六个法律意味浓厚的故事片段:从猪八戒的强占婚、唐僧母亲的复仇,到孙悟空对“弼马温”官品的不满,在看似荒诞的情节中发掘出严肃的法律议题。
当唐僧告诫八戒“公取窃取皆为盗”时,夏婷婷听到了传统财产观念的回响;当分析猪八戒偷拿纳锦背心的行为时,她追溯了从“公取”“窃取”到“明火执仗”“白昼抢夺”的律义演变。这些分析生动体现了作者的核心观点:一切幻想都离不开现实社会,都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最富现实意义的是夏婷婷对《西游记》中复仇情节与现代司法关联的探讨,揭示了传统复仇文化对现代司法的潜在影响。
“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用法律去阐明文化”,夏婷婷的探索践行了这一研究理念。《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新颖的研究对象,更在于其方法论上的突破。她将法律现象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理解,在法学与艺术学的交叉地带开辟了新的诠释空间。
在写作风格上,夏婷婷成功平衡了学术性与可读性。她不仅仅使用法律术语,更通过生动的例证与详尽的分析,使书中的内容易于理解。这种风格使得即使是非法律专业的读者也能较容易地跟随其逻辑,同时享受阅读的过程,成为普通读者探索法律文化的导游图。
夏婷婷认为,法律制度的生命力不仅来自条文本身,更源于其与文化传统的深层共鸣。这种共鸣在书中被描述为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当法律既能实现公平正义,又能体察人性的幽微曲折时,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拾穗者》中金黄的麦穗折射出福利制度的文明演进,《量罪记》中的道德困境揭示着法律与伦理的永恒张力,《西游记》的神魔世界则映照着人间法律的现实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夏婷婷不仅重新发现了文艺作品中的法律维度,更引领我们思考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艺术本质——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规则体系,更是人类在追求正义道路上留下的温度与足迹。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