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臧红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基本盘、老家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既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传统产业开展共性技术创新,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增加先进技术供给,是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盯传统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利用数智技术赋能,通过产业数字化加速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赋能传统产业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比如把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直接嵌入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替代重复性、高强度或高精度劳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时采集、分析生产、运营、市场等海量数据,用于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供应链优化、能耗管理、精准营销,实现企业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等,满足日益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整体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集约,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激发涌现更多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品牌。
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要着眼先进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培育锻造一批新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创投产投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在既有领域多元化发展,实现扩容提质增效。要深化场景驱动融合。紧密结合“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的要求,通过数字技术、AI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交叉融合创新,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系统性部署试点示范项目,为新产业新技术营造“试验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前沿技术成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由于未来产业更前沿,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更长,需要调动资源进行前沿技术创新,通过前沿技术创新真正实现新领域创造、释放新活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预留更多空间。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重点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往往处于探索阶段,在路线选择、产业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变动,需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基因诊断、合成生物、元宇宙、磁科技等前沿赛道,一体布局颠覆性技术突破、产业链建设和应用场景发展,加大更具灵活性、抗风险能力强的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的投入,建立合理的投入机制,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将创新势能转变为产业动能,超前储备未来经济增长点。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遴选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快突破高端芯片、先进材料、专用仪器设备等。深化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机制改革,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承担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优化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协同、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攻克对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形成未来产业“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循环发展路径,推动未来产业创造全新技术轨道。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省社科联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5lslybwzzkt-078)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