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馅饼逛大集 太平桥畔寻古迹

太平桥始建于1849年,见证了牛庄的繁华和战火。“太平桥上走,一生都富有,太平桥上行,一生享太平。”这首古老的歌谣现在还在传唱。

牛庄馅饼是牛庄镇最著名的小吃,以馅大皮薄、外焦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著称,很多外地人专门为吃一口馅饼来牛庄。

牛庄古镇坐落于辽河左岸,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为古镇地标。 本报记者 杨竞 摄
本报记者 杨竞
提示
古镇牛庄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曾是辽南地区水陆商贸中心,时间长达数百年。这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古色古香的太平桥外,沿河可见众多古迹,而这里最有特色的要数满街飘香的牛庄馅饼和独具地域特色的众多非遗项目。
壹 古桥 承载着牛庄人的集体记忆
海城牛庄,静静地伫立于辽河中下游,任千年时光流淌。这座曾经海河交错的良港在历史上饱经沧桑,古渡口、古战场等遗迹随处可见,而护城河上的太平桥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
夏日里的牛庄是一幅“油彩画”,阳光照在太平桥上,古色古香,河畔杨柳依依,水中荷花盛开,香气扑鼻。
“太平桥上走,一生都富有,太平桥上行,一生享太平。”9岁的武昀熹一边走一边哼着当地流行的歌谣。她一直生活在太平桥头的爷爷家,来太平桥玩耍已经成为习惯。她最喜欢摸桥栏杆上的小石猴。她的爷爷武波告诉记者,这座桥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凡是在牛庄长大的人,童年都在这座桥上玩耍过,这个石猴每个人都摸过。
太平桥位于古城的东城门外,用天然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桥面两侧修有望柱和栏板。望柱柱头上雕有狮子、猴子、石榴、桃等形象,造型朴实生动。坐落于辽河左岸的牛庄古城原设有3个城门,古城外有护城河。太平桥建于1849年,石栏板上刻有“太平桥”以及“道光己酉年菊月谷旦”字样。
热闹喧嚣的街市下,太平桥成为一处著名的景点,彰显出它昔日的繁华景象。武波说,太平桥的重要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更主要的是它见证了牛庄在明清时期漕运发达、经济繁荣和战火沧桑,承载着牛庄人的历史记忆。
牛庄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曾是辽南地区繁荣的陆路、水路贸易中心,时间长达数百年。这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清乾隆二十五年所立碑刻中记载:“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西连津沽,南接齐鲁,楚、闽、粤各省悉扬帆可至。”可见,当时的牛庄商贾往来、商业繁盛。
73岁的鲍佐坤是牛庄人,他告诉记者,曾听爷爷讲过,爷爷也是听上辈人讲的,说在明清时期,牛庄城内商号林立、幌杆如林、船来船往,相当繁华。“在明代初期,这里设立了驿站,成为从山海关通往辽东的重要驿站之一,是辽河水路上的重要码头,清朝时期则发展为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鲍佐坤说,自康熙时期开始,辽河水上运输日益繁忙,而牛庄的枭姬庙(今为小姐庙)码头最热闹,是当时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江、浙、直、鲁、闽、粤等地商人纷纷涌入牛庄,建起广兴馆、万增号、富昌号、主兴号、万泉号、裕隆号等300家商号,使得牛庄声名远扬,一时间成为东北商贸繁荣的热点地区之一。
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军事重镇,这里成为清末甲午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清军以太平桥为据点,与日军大战,大部分古建筑在这次战火中毁掉了。
贰 赶集 品尝最具烟火气的美味
牛庄最吸引人的是当地小吃。当年牛庄近300家商号中,有近1/3是饮食、糕点铺号,如永丰德、芝兰斋、成记饭庄、胡家馆子、西域福、宴八旗等都是驰名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名号。当时商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白天到得迟,黑天牛庄吃。”
如今,牛庄小吃仍然声名远播,如高记烧鸡、丰记糕点、丁记元宵、回记油条等,百姓命名为“十二名吃”,排在第一位的当数牛庄馅饼。
走进高晓山馅饼店,店内坐满了食客,有赶集的老街坊,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还有专程开车来品尝的一家老小。
服务员端上一盘刚出锅、滋滋作响的馅饼,放在餐桌上,看得记者直流口水。“馅饼好吃的关键在‘馅心’!”高晓山馅饼店负责人高伟介绍,选用当天宰杀的新鲜前槽猪肉或优质牛肉,肥瘦比例拿捏精准,手工剁馅保留肉粒口感。拌馅时再加入秘制的老汤提鲜,配以应季时蔬,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确保馅料抱团多汁、鲜香浓郁。
记者夹起切开的半张馅饼,顾不上烫嘴便一口咬下去,皮面脆韧、馅心嫩爽,肉香满嘴……果然名不虚传——牛庄馅饼以其馅大皮薄、外焦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的独特风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庄大集上也有馅饼,肉香味甚至飘满整个集市。只见一口热锅旁围着一圈人,热锅挨着案板。男人系着白色围裙,双手麻利地揪下一块小面团,快速揉圆后放于案板上,用右掌根将其按成薄饼后,托于左手上,右手用竹勺舀出足量的馅料在面饼上铺匀,双手十指沿着面饼边缘快速地旋转、捏合、收口,形成肉包,再将肉包放回案板上按扁形成馅饼,约碗口大小,隐隐透出红色的肉馅。接着,左手抄起油瓶,将豆油均匀地淋入锅中,右手用刷子沿锅底迅速转一圈,把油铺开。油温升高后,他麻利地将馅饼放入油锅,回过身做第二个馅饼,还不时地抽出右手用长铲将锅中的馅饼翻面。不一会儿,馅饼已经膨起,经“三翻四烙”后馅饼呈金黄色,飘出肉香。接着第二个,第三个……6个馅饼出锅后,男人将其装入纸袋中,交给排在最前面的老人手中。
建在空地上的大集,数百个摊位摆开,人头攒动,烟火气升腾,热闹非凡。除了带着露珠的鲜嫩瓜果蔬菜,还有琳琅满目的日用品,叫卖声、吆喝声、还价声此起彼伏。逛集的人时而驻足挑选,时而试吃试用。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们了,他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一会儿看看吃的,一会儿挤进人群中看稀奇,人间烟火气爆棚。
牛庄大集延续上百年,是牛庄商贸繁荣的缩影,在清代,这里每隔两天便有一个集日。现在改为每逢阴历尾数一、四、七的日期为集日。
62岁的周立丽买了5个馅饼后,又去买了一双凉鞋,一兜杏。她边往记者手里递新买的杏边说,每个集日都要来逛逛,顺便买点儿日用品。牛庄大集管理员林红说:“牛庄大集规模大,不仅辐射海城西部6个乡镇,还吸引营口、盘锦、鞍山的商户来卖产品。”
叁 非遗 商贸繁荣带来多彩文化
商贾云集之地的牛庄,不仅商贸兴旺,还汇集各地的民俗文化。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乡土文化。
明代中叶,晋、鲁、冀等地商人沿辽河而上,涌入牛庄,同时也带来了本埠的音乐、戏曲。他们与当地乡民同娱同乐,于是外地戏曲、小调逐渐融入海城秧歌中,形成了海城喇叭戏。
发源于古镇牛庄的海城喇叭戏是东北地区最早形成的民间剧种之一,也是我省地方戏曲中唯一的非遗项目,跨越300年的时空传承至今。海城喇叭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杰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接触该剧种。“海城喇叭戏就是人物戏,人物演得活,无论是彩旦、老旦还是小花脸、老生,都要放开演、放开唱,就是一个‘浪’劲,当地老百姓都接受这种唱腔,感觉很亲切、接地气。”肖杰说。
“牛庄还是海城高跷的发源地。”牛庄镇党委副书记金小钰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表演。在清代初期,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改进,海城高跷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牛庄的民俗看点之一。海城高跷同海城喇叭戏一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海城高跷、海城喇叭戏中的人物造型、表演动作等元素也影响了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
走进黄家草编工作室,屋中间摆着一只大草鞋。“这只长3.4米、高1.27米的草鞋,是世界上最大的草鞋,于2015年成功申请世界纪录。”47岁的李海南指着大草鞋不停地介绍。
阳光透过木窗洒在铺满蒲草的草炕上。“听这声音,脆生生的,是好草!”71岁的黄素云正用布满老茧的手轻抚草茎,利落地将蒲草撕成粗细均匀的草条,指尖翻飞间,一只精巧的草鞋雏形出来了。
李海南14岁时就跟着母亲黄素云学编织草鞋手艺。2014年,她注册成立了黄家草编制品制造有限公司,并申请了“黄太后”商标。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编世界上最大的草鞋,挑战世界纪录。如今,这只鞋摆在屋中央,吸引了大量网红来打卡。
李海南还把牛庄的地域文化、民间传说编成工艺品,如太平桥、紫龙泉传说等,为黄家草编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当然,不光是黄家草编,还有众多的美术作品也在塑造多姿多彩的牛庄。书画家胡炜创作的系列民俗画《卖糖葫芦》《锔锅锔碗》《街头小吃》等,讲述的是牛庄的民俗。而画家崔莉、郝庆田创作的画作《牛庄营口开埠》则是再现了牛庄当年的繁荣景象。画面上,有港口、码头、船只、商铺、河、桥、房子等,还有1000多个人物。这幅作品于2017年参加了辽宁省重大历史题材展览。崔莉说:“作为海城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展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一个历史的见证。”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海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制图 隋文锋
牛庄镇
位于鞍山海城市。二○○九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