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的怒吼——冯庸大学校歌:穿越战火的青春誓言
沈阳曾经有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它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拥有先进的飞机和机场,拥有专业的实习工厂,却因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只走过短短6年的办学时光。
它就是冯庸大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暗黑的夜空。探寻冯庸大学的传奇故事,记者找到了其留存至今的十余首校歌,包括《冯庸大学校歌》《冯庸同学歌》《义勇军歌》《新青年歌》《奋斗歌》等,这些激昂的旋律,至今仍传扬着那个年代青年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青春!青春!不做白头翁
漫步于沈阳市铁西区滑翔小区的喧闹街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回到九一八事变前的岁月,你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你会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你还会听到昂扬的歌声——
“兴安岭南辽水东,英灵瑞秀钟……谨记学行实践,救国以工,富贵等鸿毛……正义放光毫,强国富民赖贤豪。”
这就是《冯庸大学校歌》,冯庸大学师生每天必唱的曲目。
中国当代作家雷加曾是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他在《四十年间——雷加回忆录》中写道: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响,宿舍大门会被校长冯庸打开。他手拿一根狗头银饰手杖连连敲着地板,那号声和手杖的威力,令学生纷纷从床上跳起,冲出宿舍门,洗漱、集合、早操。早操多半是跑步,早操前要先唱校歌。
从校歌中,不难看出冯庸大学的办校初衷——工业兴国,先育人才。
冯庸这个名字常常是和张学良连在一起的。张学良创办东北大学,冯庸气魄更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学校,并独资经营。
冯庸的外甥张文琦晚年一直致力于冯庸和抗日战争相关历史研究。他自豪地说:“舅舅拿出冯家几乎全部家产,创办了冯庸大学。”
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成立,校址位于铁西汪家河子村,也就是今天的铁西区滑翔小区一带,时年26岁的冯庸担任校长兼训练总监。
每次描述起这所不复存在的大学,张文琦的眼中都有异彩:
它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和机场的大学。为了让工科学生掌握世界先进的飞机制造与维护技术,冯庸大学不仅在校园内建有机场,还陆续从国外订购了7架飞机,其中“辽鹤”号生产于英国,被誉为最小的运动飞机。
它拥有实习工厂。冯庸强调工业救国,为支持冯庸办学,张学良将当时的奉天大冶厂捐给学校作实习工厂,其中包括铁工厂、木工厂、发电厂、印刷厂、电气实验厂、机械实验厂、材料强弱实验厂等。
它重视军事训练。冯庸规定,除课堂上应讲授的课程外,人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教官都是从军校请来的。每日实行强迫运动一小时,即便是严冬积雪,学生也要坐卧雪地反复苦练,以增强体魄、培养毅力。当时沈阳人都把冯庸大学与东大营、北大营两个军营相提并论,称为“西大营”。
解放!解放!猛击自由钟
为了纪念这所与众不同的大学,张文琦在营口辽河老街上创办了一座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在这里,他用老照片、史料还原了冯庸大学流亡的起点:正因为冯庸大学有飞机、枪支,堪称“西大营”,1931年9月21日下午,日军冲进冯庸大学,将师生围困于操场,逼迫学校交出枪械,强令学生当天全部离校。
“冯庸大学的师生迫不得已,只能别离故土、流亡关内。”张文琦说,经过多方协调,1932年10月1日,冯庸大学在前陆军大学校舍复校。一排排灰瓦平房用作教室和宿舍,还有一个大操场用以军事训练。宿舍中没有床铺,学生就以地为席、移砖为枕。教室内缺少桌椅板凳,教员中坐讲授,学生环立敬听。
被迫从故土连根拔起的冯大师生,如何能忘记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更何况他们满腔爱国的热血,又是青春年华。
军事训练成为冯庸大学师生的流亡日常。雷加回忆录中写道:“军事教官在我们生活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现在目标更加集中,再没有比军事生活更能鼓舞斗志的了。我们每天早晨从跑步开始,做着各项军事活动,仿佛为了一个切近可靠的目标。”
每逢皓月当空,冯大师生遥望关外的家乡,曾经“工业救国”的梦碎,取而代之的是“还我河山”的壮志。为此,他们新编了校歌——
“太平洋西黑海东,大陆啸腥风。冯庸同学拔剑起,猛击自由钟,壮矣哉……百年奇耻恨难忘,还我河山志悲壮……解放!解放!向前攻!”
新的校歌从头到尾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感,它将九一八事变定位为“百年奇耻”,在当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针锋相对,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唱着这样的校歌,冯大师生澎湃着报国志,恨不能马上“拔剑起”“猛击自由钟”“向前攻”!
泪光!血光!冯庸同志不畏强
“他们确实做到了‘拔剑起’,成立了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慷慨赴国难。”89岁的张文琦抚摸着一张张老照片中的年轻面庞,向记者讲述着冯庸大学树起抗日义勇军大旗的那些感人故事。
淞沪战役打响后,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冯庸的率领下,身着黄呢军服,肩背红绸大刀,雄赳赳气昂昂奔赴上海参战,参加阵地宣传和救护工作。“这张照片是淞沪战役时,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浏河前线。他们当时组建了野战医院,为前线指战员包扎伤口。”张文琦说。

淞沪战役时,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组建了野战医院。图为在浏河前线,义勇军为伤员包扎。 受访者供图
在当时,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开赴前线是一条爆炸性新闻。义勇军中有女兵,女兵的头像登在了《中华》画报上,这个消息立即传遍了全国,这对全国抗日士气的鼓舞是巨大的。
有冯庸创作的3首《冯庸义勇军军歌》为证——
“冯庸歼日义勇军,昂昂仗义行……壮亦哉!日暗风腥,威势撼山陵……舍身哉!牺牲躯壳救吾众生。”
“冯庸,冯庸,冯庸义勇军……誓维民族光,威扬沙场,慷慨赴国殇……泪光!血光!冯庸同志不畏强!”
“河山缺!烽烟烈!冯庸同志决不甘沦丧……敌忾!慷慨!姊妹兄弟,兄弟姊妹,宁愿头颅碎!”

现存于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的《冯庸义勇军军歌》歌词简谱。 受访者供图
唱着《义勇军军歌》,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满怀悲壮的决心和觉悟,从上海到北平,又从北平到热河,点燃了一簇簇抗日义勇的星火。
为了寻找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的足迹,张文琦辗转于辽西大地,他多希望这三首《冯庸义勇军军歌》能再次在这片土地上唱响。
“热河抗战中,冯庸率领各校学生组成学生抗日义勇军,奉命布守热河省凌源县,是抗日义勇军第七路军的主力。他们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透过张文琦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冯庸的不甘心:在凌源失陷后,部队被打散,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撤回北平;1933年6月,冯家私产基本耗尽,冯庸大学再也没有恢复学校的力量了,经张学良同意,冯庸将学校并入东北大学。
世上再无冯庸大学,但“冯庸同志不畏强”的歌声不灭。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