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努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董晓菲
核心提示
城市更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并部署了城市工作重点任务。这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亿万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城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作为城市规划和更新的重要参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破解城市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发展难题。要紧盯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齐制约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锚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充电难、人居环境整治等痛点、难点问题,科学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城市更新“面子”新、“里子”实。
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推动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城市更新不是标准化工程,而是要立足社区实际,精准施策。要推动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深度融合,发挥好社区治理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切实回应民生期盼,全方位守护生命全周期需求,以社区治理推进更高质量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更新质量,防控城市更新风险,更好地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
坚持集约高效,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安全高效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要坚持集约高效、系统部署、科学谋划,凝聚城市治理合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不断开拓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局面。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城市更新的规划建设要在空间范围上覆盖区域、城市、社区等,不仅包括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包含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生态等软件建设等。要加大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着力解决消防设施不足、水电气路管道设施老化等安全问题,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加强房屋安全风险评估排查,整治违规拆改行为,健全各类治理机制,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促进城市管理手段、模式与理念的创新,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实现对风险和灾害的事前速效预警、事中有效应对、事后高效救援,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注重特色发展,强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城市更新提供充沛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城市更新提供内生动力,让城市更新充满人文底蕴。老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中深入挖掘历史文脉,通过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有效避免出现“千城一面”“运动式”更新等问题,以文化赋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要以城市更新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历史街区、传统商圈从物质形态更新转向文化内容升级,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把街区历史文化、居民生产生活、业态培育发展结合起来,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推动城市实现经济价值、人文品质、宜居环境、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提升。要摸清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划定最严格的保护范围,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坚持统筹协调,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着力提高落实各项任务部署的能力”。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涵盖规划、建设、治理、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要树立和运用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合力。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城市更新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安排,开展多方位、多主体的前期综合论证,建立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沟通协调平台。创新资金支持、土地供给、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多元融资、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有力支撑城市宜居、智慧、韧性发展。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重大公共安全和重要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稳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要做深做细城市更新工作,预留缓冲空间,优先激活公共性强、经济带动效应显著的节点项目,探索低成本投入打造城市新业态。要注重风险管控,统筹好旧城改造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和管理制度,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共同谱写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