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宗诚 段无缺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战略高度谋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新动能,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课题。新时代,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从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切实增强权威性、协同性、约束力。严格制度、严格把关,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防止一些所谓仿古活动对文物的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保护优先、传承为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近年来,我国逐步健全以法律法规为主体的文化遗产制度体系,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举措,不断夯实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基础。同时,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文物保护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基本建设工程时“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强化文物执法督察,严厉打击文物犯罪等。这些措施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工作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各级政府应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文化遗产调查、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同时,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工作机制能最大限度激发文化活力。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涌现出大量文物保护志愿者、民间文保团体等多元主体。这些社会力量与专业机构协同配合,在长城、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开展认领保护、活态传承、数字化记录等工作,使文化遗产保护更接地气、更富创意。同时,各地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的培养扶持,鼓励民间艺人和匠人更好肩负起传承使命任务,使传统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实践表明,全社会共同参与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强大动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泛传播中迸发新的生机活力。多元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社会动能,夯实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工作机制
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既要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更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通过创新手段盘活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走出博物馆、古籍库,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建设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等,让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云展览”“云阅读”,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为新时代丰富文化产品形态指明了方向。要不断探索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如开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推出传统文化主题影视动漫产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等,使文物、非遗从“静态陈列”转为“动态体验”,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使传统技艺得到薪火相传,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与当代审美和大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