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杈建粮仓 水井当冰箱 “军需部长”千方百计保给养

桓仁抗联烈士陵园。

韩震等十八位抗联烈士之墓。
本报记者 田勇 文并摄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老漫子村向西,沿崎岖的山路攀爬约半小时,西岗抗联一军一师军需库遗址赫然在目。修建密营、筹集军饷、储运军粮……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之下,正是这处后勤保障的“中枢神经”,把战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韩震,就是这条生命保障线的领军者。
关键人物
桓仁木盂子管委会的东北抗联烈士陵园内,一座合葬墓庄严肃穆。墓碑上刻着:“韩震等十八位抗联烈士之墓”。
“除韩震之外,其他烈士牺牲时,名字都没能留下。”年逾古稀的吕玉财动情地说。他的伯父吕明章曾追随杨靖宇南征北战。退休后,吕玉财在这里为各地观众义务讲解千余场。
日军为消灭东北抗联,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经济封锁。在饥寒交迫的考验中,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需部长的韩震,以其过人智慧,成为让将士们能吃上热乎饭的关键人物。
韩震,1900年生,1930年在吉林磐石加入中国共产党。抚顺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尉常荣介绍,韩震在磐石战斗时左眼失明,并与杨靖宇结下深厚革命情谊,后追随杨靖宇转战辽宁。杨靖宇交给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盛产粮食的老秃顶子山区,建设稳固的后勤基地,以支撑长期抗战。尉常荣强调:“东北半年冰雪期,那是会顺着脚趾钻进骨髓的冷,能将战士冻成冰雕。缺粮时,御寒的棉絮都成了口粮。”
巧做“一锅出”
“这里最重要的是军需库,专用来储存战斗、生活物资,可以说是杨靖宇部队的中枢神经。”说这句话的高崇,是桓仁满族自治县文联原主席,也是一名研究抗联史的学者。
高崇口中所指的军需库,正是西岗抗联一军一师军需库。1934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进入桓仁地区后,韩震组织军民于1935年在普乐堡镇老漫子一带建设军需库。
“这里南邻小冷沟,北接八里甸,西连夹道子,东望老漫子,可以把筹集到的物资从多个方向运往抗联活动区域。”高崇说。
韩震克服人力、工具、技术匮乏的困难,带领战士和群众就地取材,修建了地面、地下和空中三结合的独特军需库——
地面库:由原木垒砌,约三张台球案大小,一层楼高。
空中库:为防鼠熊,在粗壮杨树杈上搭建粮仓。
地下窖:用于冬季储粮。
天然冰箱:夏季将易腐食物挂在水井下檐,利用低温保鲜。
军需库主要储存桓仁盛产的玉米、高粱、大豆,但最多的是小米。东北抗联老战士王钧回忆:“小米开锅就好。有时,我们进一个屯子,刚用老乡家的大铁锅煮上小米,村外就响枪了。我们用笊篱把刚开锅的小米捞出,倒在衣服里,拎着衣服就走。”
战士们的日常伙食是典型的“一锅出”。高崇解释说:“就是把大豆、土豆、小米以及能获取到的野菜全都放进去一起煮。”为了给战士增加营养和口味,韩震带领战士春天挖野菜,晒干磨粉充当“味素”。
百姓支援
日军封锁虽严,却切不断民众对抗联的支援。
高崇介绍,抗联物资来源多样,但群众支持至关重要。韩震极具演讲才能,他翻山越岭深入村落沟岔,满腔热忱宣传抗日,甚至弄到印刷机印制传单和抗日歌曲,极大激发了民众抗日热情。
在桓仁木盂子村,韩震组织妇女成立“反日妇女救国会”。她们种地、缝军装、纳军鞋,并想方设法为部队准备易于保存的食品——煎饼。桓仁抗联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桂萍现场演示了摊制“抗联煎饼”的过程,她说:“摊煎饼要用三大件,鏊子、油擦子和篪子。原料主要是玉米、高粱和大豆,可以说都是咱们桓仁的土特产,保持当年支援抗联食品的原味。”
“送粮食,给红军,红军就是咱亲人……”高崇说,这是桓仁当地的歌谣,背后还藏着一段秒送军粮的故事:一次送粮遇敌搜查,战士高忠远急中生智将未扒皮的玉米掩埋,临走前用石子摆出箭头方向,并在藏粮处上方垒起品字形大石头(与韩震的暗号)。韩震按暗号顺利找到200棒玉米,高兴地拍着大腿说:“好,有粮食了,这回春天饿不着了……”
取物于敌
“在日伪军的残酷围剿和严密封锁之下,军需给养,始终是维系抗联生存的‘生命线’。”
韩晓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共党史研究教学。他通过系统性研究发现,由于普遍缺乏稳固的根据地,造成东北抗联战斗、生活物资极其匮乏,部队不得不通过作战来获取军需物资。
韩震就常通过伏击敌车队、袭击敌仓库获取物资。
1935年春节前,韩震得知两辆日伪军运送补给的汽车将从抚顺回桓仁。他率部在险要路段设伏。敌人派出侦察兵探路,因我军隐蔽极好未被发现。待汽车进入伏击圈,韩震率部猛冲下山。敌人虽装备精良、负隅顽抗,最终仍被击败,除几人夜遁外均被俘。战士们缴获了急需的白面、布匹、胶鞋,并将敌汽车捣毁。
日军推行“集家归屯”后,抗联处境更加艰难。高崇说,许多战士饿得走不动路,甚至因吃黄腊、洋腊全身浮肿。韩震积极动员爱国人士暗中支援。伪桓仁县协和会长孟昭堂,实际是辽宁抗日救国会成员,他组建了“孟二爷经商队”,以经商为名为抗联秘密运送物资。
誓死守护
1936年3月2日,在仙人洞村头道岭子,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
战斗结束,百姓发现雪地上18位抗联战士的遗体。其中一位正是韩震。
吕玉财吟诵着当地流传的诗句:“江水滔滔,青山苍苍;烈士英灵,山高水长。时至今日仙人洞人还说:韩震,韩震,一眼穿千仞,声震老秃顶……”
韩震等18位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后勤“生命线”,不仅维系了抗联战士的生存与战斗,更彰显了在绝境中迸发的智慧、依靠群众的伟力以及永不屈服的精神。
深山里的粮仓、水井下的冰箱、树杈上的仓库、暗号传递的玉米、冒着热气的“一锅出”……这些细节,共同铸就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史上一曲生存与抗争的壮丽悲歌。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