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之孙马继志寄语《群山回唱》

马继志酷似爷爷杨靖宇。

杨靖宇手稿。

马继志为辽宁日报《群山回唱》写寄语。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孙明慧摄制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文并摄
《群山回唱》策划推进至中期,各方反馈不断汇聚。近日,杨靖宇之孙马继志不仅为本报策划写下十二字殷切寄语——“弘扬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而且动情地讲述了其祖父一份珍贵手稿背后的故事,一段尘封近百年的青春记忆与赤子初心由此清晰浮现。
“若战争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
泛黄的纸页上,少年刚劲的小楷力透纸背。记者在吉林长春马继志家中,首次目睹了这份写于百余年前的文章——杨靖宇十八九岁时的作文。
“这是靖宇将军在开封求学时写的。”马继志眉宇间英气十足,酷似爷爷。在他简朴的客厅里,这份由东北烈士纪念馆依原件仿真复制的手稿,静置于案头。
作文题为《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全文400余字,生动记述了杨靖宇在家乡河南确山的见闻:一位原本有子有田的八十老翁,在军阀混战与连年天灾的双重打击下,最终沦为乞丐的不幸遭遇。字里行间,深刻表达出少年对家国破碎、民不聊生现状的忧思。
“老人的悲惨经历深深震撼了年轻时的爷爷,促使他写下这篇文章。”马继志介绍,目睹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工业凋敝,杨靖宇选择专攻纺织染料专业,怀抱着朴素的“实业救国”理想。在开封求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一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五四运动风潮涌起时,杨靖宇积极投身其中,走上街头向市民、工人、学生宣讲进步思想。
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筹建伊始,面向全国征集文物史料,这份承载着少年杨靖宇初心的作文手稿在河南被发现并征集入馆。
“爷爷留下的亲笔文字极其稀少,因此,这份手稿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见证,原件珍藏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马继志凝视着复制手稿,感慨万分。
几年前,东北烈士纪念馆为铭记与传承,特意精心制作了这件手稿的高仿真复制件,郑重赠予马继志。他一直将其视为珍宝,陈列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
采访尾声,马继志提笔写下对《群山回唱》的殷切寄语:“弘扬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百年前,泛黄纸页上那位忧国少年的疾呼,穿越时空的烽烟;百年后,十二字寄语承载着英雄后代的拳拳之心,它不仅是对革命先烈事迹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群山回唱》策划主旨的精准诠释。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