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3个省级创新工作室孵化出近1.2万项成果 小小工作室 创新“大能量”
本报讯 记者刘大毅报道 核污染工具处理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90分钟!在辽宁红沿河核电检修车间,李玉鑫联合创新工作室的“液压扳手深度去污法”高效运转。这项为核电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创新成果,荣获大连市质量科技成果特等奖,成为辽宁工会点燃职工创新热情、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省总工会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将建立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基因、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通过科学布局,引导工作室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等新时代“六地”目标建设,使其在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发挥“延链、升链、补链、建链”的独特作用。
为跑好创新“接力赛”,省总工会优化了工作室命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强化激励导向,更拿出“真金白银”强力助推成果转化,对创新性强、价值显著的成果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的支持,并积极搭建平台,推送优秀成果亮相全国舞台。
在政策“活水”浇灌下,一批批以劳模、工匠为“领头雁”的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遍布辽沈大地。本钢集团歪头山矿的方春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间完成成果转化7项、技改项目20项,培训技术工人1500余人次,成为一线创新“发动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学院白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凭借矿山灾害防控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获得省总工会资金支持。该工作室近5年连续攻克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火灾智能预警等13项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两次斩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在省内30余座示范矿山中得到应用。
创新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1753个,累计孵化创新成果近1.2万项。其中,8957项成果成功从“纸面”走向“地面”,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申请专利3589项,荣获全国职工创新奖10项。
责编:王世海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