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听、看、走、谈”沉浸式路径 “行走课堂”本溪开讲

“行走课堂”来到西征遗址。

《辽宁日报》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举行“行走课堂”活动。

扫码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文并摄
《辽宁日报》精心打造的《群山回唱》主题策划已推出20余期,广受各界好评。近日,《群山回唱》项目组更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联手,创新推出“行走课堂”。参与者沿着“学、听、看、走、谈”的沉浸式路径,踏上当年抗联将士战斗过的土地,在“重走抗联路”的切身经历中,深刻感悟那穿越时空的东北抗联精神。
学东北抗联的历史
《群山回唱》以全景式笔触铺展东北抗联14年艰苦斗争的宏阔画卷,始终紧扣历史大脉络徐徐展开。作为“行走课堂”的第一阶段,“学历史”恰是这次特殊旅程的起点。
“同学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11名抗联将士为主体的浮雕墙,它象征着东北抗联组建时的11个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工作人员关方迪,同时也是此次“行走课堂” 的班主任,话音刚落便带领学员们步入展厅,揭开了活动的序幕。
参与本次活动的,是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的90后青年们。行走在展区,展板上的图文、展柜里的珍贵文物,串联起关于东北抗联的鲜活记忆。学员陈梁凝视着抗联战士使用过的简陋武器,禁不住感叹:“真没想到他们的装备如此简陋!这完全是用血肉之躯在对抗敌人的枪林弹雨啊!”
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这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英雄名字,再次在展厅中与学员们相遇。当重温他们耳熟能详却依旧震撼人心的事迹时,每个人的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走到“八女投江”展区,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不少学员与冷云年龄相仿,望着照片中那张定格了青春的脸庞,学员尤郝有些激动地说,“她们用最壮烈的方式告诉我们,英雄从来无关年龄与性别,只关乎危难时刻敢挺身而出的那份勇气与担当”。
听英雄群体的故事
在聆听中,历史升腾起可触摸的温度。
“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冷云……这些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但今天,我想说说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抗联战士。”“行走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报告厅举行,《群山回唱》主创代表登上讲台,将自己在采访中“打捞”到的无名英雄故事,讲述给学员们听。
“在开原的山岗上,周建华烈士的墓碑矗立着,可很少有人知道,碑下的泥土里,还沉睡着23位连姓名都没留下的战友……”随着记者的讲述不断深入,有学员悄悄低下头,快速擦拭着眼角。
学员付晓玲动情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抗联中竟有那么多战士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历史或许遗忘了他们的姓名,但今天,《群山回唱》挖掘出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牺牲,这便是最好的铭记。”
关方迪也在台下静静聆听,内心深受触动。“讲好抗联故事,是我的工作职责。今天,看到新闻工作者能挖掘出如此动人的历史细节,我由衷敬佩。这也启示我,今后要更多讲述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这一场心灵的聆听与深情的讲述,将厚重的抗联历史,熔铸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印记。
看光影记录的悲壮
“行走课堂”的第三站,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家影院集体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电影开场前,记者为学员们介绍了《南京照相馆》的故事梗概,同时,还展示了一份《群山回唱》的特刊版面。版面上刊载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三团与少年营的22名烈士牺牲照。记者的讲述沉痛而有力:“在南京大屠杀之前,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的罪行同样罄竹难书!”
电影播放过程中,影厅陷入一片沉寂,只能听见细微的呼吸声和纸巾摩挲的轻响。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许多人的眼中泪光闪烁。
学员宋嘉深有感触:“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不容否认。面对侵略,屈服只会招致更深重的灾难,唯有奋起反抗,才能守护民族的血脉与未来。”学员陈瑶补充说:“1937年,东北的抗日斗争已经持续了6年之久。东北抗联孤悬敌后,他们的战斗有多么艰难,真的难以想象。” 说着,她从口袋中掏出笔记本,向记者展示参观时记录的数字:“东北抗联歼敌总数: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总兵力高达76万……”
这场在光影中的特殊“行走”,让每一名学员都真切地掂量出“铭记”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走先烈奋战的道路
踏上东北抗联曾跋涉的山径,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先烈隔空对话。
绿草簇拥的狭长黑色石堆上,“靖宇石”三个红漆大字虽已斑驳,却如一枚深嵌大地的历史印记。学员们排成长队,来到东北抗联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
记者边走边向学员们介绍西征历史:“1936年,杨靖宇就是站在这块巨石上,作出了‘一定要找到党’的战略部署……”家住本溪的学员张峻希一路感慨:“汤沟这处遗址,我来过很多次,但今天才真正走近它。过去只知道这里风景很好,现在才真正了解,这里的每一寸草木下都藏着抗联故事。”
当队伍驻足《西征胜利歌》石刻前,一位学员高声念道:“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其他人也跟着一起朗读,与80多年前的战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和鸣。
谈伟大精神的感悟
一路的见闻与感悟在心底沉淀,“行走课堂”的最后一环,是学员与记者站在抗联战士曾跋涉的山林间,畅谈感受,分享体会。
学员王琪震率先发言:“参与《群山回唱》‘行走课堂’,我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从‘纸上读史’到‘现场感史’的跨越。作为一名90后,我要以抗联英雄为榜样,不仅要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更要将其融入我们年轻一代的血脉!”站在一旁的苏越说:“整个活动非常丰富,让我觉得史料中那些遥远的抗联故事变得真实可感起来。”
“这堂‘行走课堂’,既是主流媒体与红色展馆共享抗联历史资源的实践,更是媒体、展馆、企业三方携手,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抗联精神的有益探索。”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总结说。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