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照相” 让文明“显影”

洪树
看点
《古画照相馆:中国画里的经典人物造像》这部2025年5月问世即入选“中国好书”的著作,不仅是一部艺术画册,更是解码华夏文明基因的文化实践。作者以70余位历史与传说人物为经纬,通过高清影像技术与跨学科阐释,解码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基因。学者王三悟以“艺术侦探”视角,将笔墨技法升华为哲学语言,打破时空壁垒,重构传统笔墨的当代阐释框架,为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传承架起渡桥。
《古画照相馆:中国画里的经典人物造像》(以下简称《古画照相馆》)一书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朝圣之旅,文化学者王三悟以70余位历史与传说人物为经纬,从伏羲女娲的创世图腾到钟馗捉鬼的民间传说,从秦始皇冕旒的帝王威仪到老子骑牛的道法自然,编织出一部中国人物画的精神史诗。
中国人物画的长河奔涌着两条并行的文脉:一为宫廷院体画的严谨写实,以帝王将相、圣贤高士为载体,承载“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二为民间绘画的浪漫想象,通过神仙鬼怪、市井百姓的形象,抒发普通大众的生命理想。而《古画照相馆》的卓越之处,正在于王三悟以“文化侦探”的敏锐,在这两条文脉的交会处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书中对历史人物造像的阐释尤为精彩。当秦始皇冕冠的十二旒玉串在放大镜下显露细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帝王威仪的符号,更是“天人感应”宇宙观的视觉化呈现——每一旒的垂坠弧度都暗合礼制对天地秩序的模拟。而钟馗怒目捉鬼的形象,则被置于民间信仰的活态语境中解读:画家以飞动的衣袂线条表现其嫉恶如仇,用朱砂点染的双目象征着驱邪神力,甚至《钟馗移居图》中的家具方位都暗含古代风水玄机。这些分析令人想起徐悲鸿在《九方皋》中的创作理念——通过精准的人物造型传递精神气韵,在1931年的这幅巨作中,徐悲鸿借九方皋“得其精而忘其粗”的相马智慧,以水墨线条的虚实变化讽喻当权者不识人才的时代困境。王三悟显然继承了这种“图像证史”的解读传统,将静态画作还原为流动的文化现场。
文人肖像的阐释则彰显了中国画的写意精髓。孔子“七陋”特征的描绘本可流于怪异,但画家通过额头的隆起象征智慧丘壑,耳垂的厚垂暗喻德性广博,使“貌陋”转化为德性美的视觉隐喻。这种处理与李可染的“笔墨当随时代”理念不谋而合——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
在全球化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古画照相馆》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精神的延续——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为古画建立永久档案,也是面向公众的美学启蒙。书中每帧扫描的高清图像让观者能细察帝王冕服上的黼黻纹样,触摸神仙衣袂的丝缕经纬,这种“掌上艺术馆”的体验,彻底打破了艺术品鉴的时空藩篱。王三悟深谙传统文化现代传播之道——他摒弃学究式的考据炫技,转而以“艺术侦探”的视角带读者看门道:从水墨晕染中解读人文精神,在衣冠纹样里破译权力密码。当青年一代在电子屏上放大《流民图》的苦难褶皱,或在社交媒体分享《八仙过海》的奇幻构图,中国人物画终于从博物馆玻璃展柜中解放出来,成为可触摸、可分享、可转译的当代文化资源。
《古画照相馆》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其回应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核心命题——传统笔墨如何与当代对话?徐悲鸿早年疾呼“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力倡以素描改造人物画造型;蒋兆和则以《流民图》证明水墨不仅能表现“闲云野鹤”,也能承担“社会叙事”;李可染通过数万里写生,将光影变化融入积墨体系。而王三悟的探索恰恰相反:他不在创作层面革新笔墨技法,而在接受层面重构阐释框架。当书中指出《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转折暗示仕途坎坷,或《洛神赋图》的波浪曲线暗喻情思起伏时,我们领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美学原则,并非技术局限,而是传递文化密码的精密语系。这种解读让传统笔墨在当代认知体系中重获合法性,与徐悲鸿、蒋兆和等先辈的实践形成互补。
“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美学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艺术技法,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写照。”《古画照相馆》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实践——它让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不再仅是远古神话的图解,而成为阴阳哲学的视觉隐喻;使唐太宗画像中的手部姿态不再只是宫廷肖像的程式,而转化为“济世安民”帝王人格的肢体语言。在传统与现代的裂谷间,王三悟架起了一座以丹青为墩、以文心为梁的渡桥。当读者合上这本厚重的“千年相册”,那些曾封存于绢帛的造像已然在文化记忆中重生:老子青牛的蹄声在都市夜空回响,钟馗的利剑映照人间正气,而敦煌飞天的飘带,正随着数字艺术的翅膀飞向元宇宙的星辰。
《古画照相馆:中国画里的经典人物造像》的出版,不仅是艺术出版领域的一次突破,更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典范。结合文献考据与跨学科视角,揭示图像背后的象征系统。如对孔子“七陋”特征的解析,指出画家以额丘隆起喻智慧、耳垂厚重喻德性,将生理特征转化为德性美的视觉修辞。这种阐释超越了传统艺术史的图像志分析,直抵“以形写神”的中国美学核心。例如:敦煌飞天的飘带弧线,被阐释为“超脱物理束缚的精神飞翔”。这种将笔触技法升华为哲学语言的解读,与邓明在《守望丹青》中“以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理念异曲同工。
笔墨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当读者通过书中解读,发现《流民图》的褶皱可映射社会苦难、《钟馗捉鬼》的朱砂能象征人间正气时,传统笔墨便在当代认知中重获合法性。这种路径与蒋兆和《流民图》的社会叙事、李可染写生中的光影实验形成互补,共同拓展中国画的表达边界。
《古画照相馆》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既是“古画的照相馆”,更是“文明的显影液”,在传统与现代的裂谷间架起渡桥,证明中国画的永恒生命不在博物馆的恒温展柜,而在每一次与当代目光相遇时的重新解读。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