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样本——专访国家民委宣讲团成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张梧
本报记者 朱忠鹤
“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热展中。该展览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这片土地上演进、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辽沈大地上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润泽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景,展示辽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一份辽宁力量。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辽宁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辽宁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就此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宣讲团成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张梧。
辽宁日报:作为历史上农耕、游牧与渔猎文化的交融地带,您认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辽宁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张梧:在我看来,辽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典范区域。整个辽宁因辽西走廊而形成了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多元一体的三交格局。
从北市场到沈阳城,再到辽宁省,最后到整个中华民族,贯穿其中的主轴正是“多元一体”这个结构性特征,恰好形成了一个和而不同、共塑中华的“套娃”结构。
辽宁日报:您对辽宁地域历史十分熟悉。作为国内著名廊道之一,您认为辽西走廊的重要价值在哪里?
张梧:民族走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辽西走廊亦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动样本的辽西走廊,不只有途经山海关的傍海道,更有古北道、卢龙道和无终道。这些通道都汇聚在辽宁朝阳。于是,朝阳就成为联结南北、沟通中外的枢纽。唐代最会做生意的粟特人曾与犹太人齐名,他们就是从中亚一路来到朝阳,粟特人安禄山、史思明便在此出生。
在我看来,朝阳佛塔丝毫不亚于敦煌石窟。朝阳北塔那个大瓶套小瓶的波斯玻璃瓶,便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典范。
辽宁日报:您认为,辽西走廊与其他廊道相比,特点在哪儿?
张梧:辽西走廊的最大特色在于地缘战略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辽西走廊是东北渔猎农牧区、漠北草原区和中原农耕区的连接点,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汉族、满族、蒙古族三大民族互动的历史舞台。清代通过满族与蒙古族携手,入关一统天下,最终实现了关外与关内合二为一、草原与中原连为一体的大一统格局。自古以来我国的统一顺序大多是由北往南,这条“南北规律”最终使东北地区成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制高点,拥有辽西走廊,就能获得战略主动权。
辽宁日报:您认为,辽宁今后在民族“三交”方面应挖掘和打造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色?
张梧:整个辽宁省域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教科书”,因为辽宁的家底实在是太丰富了。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无论是形象、材质、高度、大小,还是功能,都与千里之外的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出土的玉人大体相似,这就充分印证了我国早在史前时期就具有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
说完朝阳再看辽阳,从战国的襄平,到明代的边防,辽阳始终是雄踞东北两千年的第一大城市。而努尔哈赤却搬迁到距离辽阳仅有六七十公里的沈阳,就是要把整个战略重心从辽泽南道转移到北道,其背后的战略考量正是要以整个东北为根据地向中原进发。沈阳由此成为东北第一大城市。从辽阳到沈阳的故事,就是从边疆到中心的向内凝聚进程,揭示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特的形成机制。
到了沈阳,再到故宫走一走。故宫东跨院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大政殿,前面两边依次排列十王亭,对应八旗旗主和两位王爷,这是部落军事联盟制的遗迹。
在整个辽宁,类似的历史遗迹、人物事迹不胜枚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层逻辑就隐藏在这些历史的细节中,留待人们挖掘与讲述。这些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历史遗迹不仅是过往的烟云,也是理解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锁钥,更是每个中华儿女深刻理解自身命运的根脉。走读辽宁、感悟中华,我们完全可以在辽宁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