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 逛街玩海吃泥溜

千年古镇上的百年老街,每一处景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洪昌 摄

百年老建筑墙面上贴的彩瓷,保存完好,成为游客打卡地。

图为城子坦的特色小吃泥溜,是游客难以拒绝的美食。
本报记者 杨竞
提示
城子坦是辽南颇有名气的古镇,一条古街横贯东西。这里拥有塔寺遗址、大城山土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七十余处。古镇靠河傍海,不仅风景美,有丰富的海产品,还有那些有趣的人……
壹 千米长的百年老街保留着明清风格
8月的阳光很灿烂,一群牛悠闲地在碧流河畔吃着青草。
碧流河发源于千山余脉,流经百公里后在城子坦注入黄海。家住城子坦街道春满街的张晓雯,用“波澜壮阔”一词来形容这条母亲河。她喜欢站在春满街的吊桥上,看着顺畅、奔腾而下的河水,吹着潮湿的夏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张晓雯介绍,春满街的前身叫鱼市街,因这里有在海上建的渔港码头和来来往往的鱼贩而得名。20世纪初,城子坦是远近闻名的商业繁华区。每年初冬,大型帆船经常在码头停泊,大量外地人来此地经商,于是在吊桥河岸附近相继出现杂货店、烧锅铺、饭店与旅店,这里逐渐发展为埠头。1961年,为纪念抢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的驻地某部排长郑春满烈士,人们把“鱼市街”改名为“春满街”,沿用至今。
千年古镇、百年老街,每一处景致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张晓雯于2015年创建了“城子坦微时光”公众号。“目的很纯粹,就是想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喜欢、爱上这个古镇。”张晓雯笑着说。
站在春满街上,一眼望去,1280米长的老街两旁,古朴的建筑一字排开,都是典型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房屋以硬山顶式的传统样式为主,间或出现硬山顶和庑殿顶式二层楼房,具有典型的东北传统民居和胶东民居特点。72岁的杨成住在其中一座老宅里。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他指着房梁介绍,这样的老宅在老街还有460多间,住户大多是当年闯关东人的后代。
为什么叫“城子坦”?主管城子坦文教卫生工作的李楠介绍,在唐代李世民收复辽东时,将这里命名“归服堡”,距今已有1300多年。清朝末年,此地改名为“城子”。民国初年,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他们习惯以“某某疃”来称呼本地,于是“城子疃”便流传开来,当地方言发音为城子坦。196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将“城子疃”更名为“城子坦”。1983年设镇,2010年撤镇设立城子坦街道。
穿过古街往西走,几分钟的工夫就到了桥头。桥北头有一个不大的店铺,门楣上印着“专业维修钟表”,这就是老李钟表店。透过玻璃窗向里望去,一位老者正端坐在桌子前,一手托着表芯,一手拿着镊子,右眼嵌着寸镜,左眼眯着,不时地凑在台灯下,细细地瞧、轻轻地捏。他就是远近闻名的修表师傅李桂殿,今年81岁。修钟表、写春联、拉京胡、吹笙,他样样在行。李桂殿还是古镇文化的传播者,他爱讲镇里发生的老故事,把历史上的人和事讲得绘声绘色。他还让女儿李梅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在“城子坦微时光”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子坦。
贰 一群文化人焐热家乡故土
走在老街上,时有无人机在头顶上呜呜飞,45岁的摄影爱好者洪昌正在航拍。“为张晓雯创作的歌曲《家乡》配画面。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有感觉,比如‘风车慢慢转呀,老街的青砖石瓦爬满儿时的涂鸦,忽然听见风送来稻米香的吆喝……’我很喜欢。”洪昌说,自己有信心把画面拍好,配得上这首歌。
做视频最怕的就是剪辑时发现缺少关键镜头。张晓雯说,片子剪辑到一半儿了,她突然发现少一个重要的航拍画面,跟洪昌一说,他立刻就去拍。洪昌不厌其烦地为“城子坦微时光”公众号航拍各种各样的镜头。
由于这里的老街保存得比较完好,因此,老街不仅是洪昌镜头里的风景,更是影视剧里的画面。2023年,央视热播剧《我们的日子》,剧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就是在春满街拍摄的。
“今年5月,以渔家文化为底色,突出海洋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主题的短剧《赶海》也在这条百年老街开机了。”李楠自豪地说。
在城子坦,像张晓雯、洪昌这样焐热故土的人很多。城子坦原文化站站长李智榜也是其中的一位,他以散文的形式写故乡的人和事,已有56篇散文在“城子坦微时光”中亮相。他用文字加视频朗读的形式来展现家乡,有声有影更有情。
同样爱写作的还有戴宝学、宋元家。宋元家爱写城子坦的海鲜美食。他在《城子坦“嘟噜蟹”鲜又香》中对“嘟噜蟹”有这样的描述:(城子坦)南濒黄海,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在这特殊的自然环境下,“嘟噜蟹”长年栖息生长在海滩和芦苇丛里,“嘟噜蟹”虽然壳硬肉少,但肉质细嫩,蟹膏丰腴,膏似凝脂,吃“嘟噜蟹”最好是在芦苇花开的季节,蟹黄和蟹肉渐丰满……
要看“嘟噜蟹”得到河边。记者来到城子坦吊桥河大东甸附近的芦苇滩,当时正处落潮,几个青年挽着裤腿,猫着腰,在泥中掏蟹洞。海滩上,潮沟里,苇丛边,碱蓬中,大大小小的“嘟噜蟹”密密麻麻,快速穿梭,让人叹为观止。
古镇不光有好玩的、好吃的和好风景,更有浓厚的红色记忆。城子坦是普兰店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普兰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干岛屯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在东老滩展开……
位于城子坦街道碧流河村东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叫干岛屯,小岛上住着十几户人家。如今,小岛人家过着富足的生活。岛上有个简陋的小屋,是旧社会盐工们栖身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间小屋子里,普兰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了。
“那是1943年,中共胶东大连支部组织委员李彭华,以普通盐工身份为掩护,来这里开展工作。后来,李彭华发展了盐工王宝玉、李洪泰、王延寿等人入党,普兰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正式成立。”城子坦镇春满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波说,1945年,李彭华带领谢屯、干岛子、杏树屯盐场的300多名盐工组成了工人武装大队。这支队伍与在庄河登陆的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支队会合,参加了东北的解放战争。
叁 旧址和老建筑成热门打卡地
在老街的北边,有一座高11.2米的“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花岗岩纪念碑,沿着碑后的小路往下走,便到了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这也是旧址看护人牟桂华的家。老宅已有140多年历史,院子里种着青菜和花,一条狗趴在院子里,忠实地看护着院子,听到有人来,立马站起来,“汪汪……”地叫着。
这是一座四合院,门口挂着的铭牌和门房两侧墙面上粘贴的展示板,显示着这户农家的与众不同。
“看着周围邻居住新房,我也羡慕。”69岁的房主牟桂华说,她曾动过重修老宅的念头,但老宅被认定为民国时期的遗址之后,新闻媒体来采访、文化部门的专家教授来考察、游人慕名来参观,她只能继续守护着老宅。“我老伴儿去世3年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替老伴儿把祖宗留下的老宅看管好,把旧址保护好。”
牟桂华的老伴儿叫李国川,是李新邺的第6代孙。牟桂华说,祖宗李新邺是当地知名中医,他饱读诗书,为人正直,与复州同盟会会员顾人宜是结拜兄弟。
城子坦水陆交通便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清朝时,这座老宅曾被清军看中并强行霸占作兵营。
1911年11月20日,顾人宜、顾人邦、顾人敏三兄弟在同盟会辽东支部的指导下,响应武昌起义,向清军巡防队发起进攻,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的第一枪。起义成功后,顾人宜把四合院归还给李家,但李新邺坚决不肯收,他觉得李家临水背山,地形开阔,便于军队驻扎防守。11月27日,顾人宜在四合院里成立了军政分府及“征清满洲第一军司令部”。
在城子坦,自觉保护文物的人还有于远成。
“这座百年老建筑上一砖一瓦都是文物,尤其是墙上的彩瓷,给我多少钱我也不能卖。”于远成指着一座百年老建筑说。
这座百年老建筑是古代一处娱乐场所,墙面上镶着罕见的植物花果图案的彩色瓷砖。彩瓷图案虽已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色彩艳丽,不改原貌。有人曾出大价钱买这些彩瓷,都被于远成拒绝了,他说:“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我更想做一名文物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
城子坦,处处体现历史文化的厚重。城子坦老火车站是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见证了当地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与城子坦的其他历史遗迹,如距今约6000年的塔寺遗址、大城山土城遗址、归服堡城墙等,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的文化景观,已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城子坦街道
位于大连普兰店区,二○一○年在撤镇设立街道前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隋文锋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