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飞来“投递员”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操控物流无人机。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本报记者 陶阳
“高精度定位完毕,载货箱安装完毕……起飞!”8月18日上午,在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无人机起降点,随着操作员牟森文一声令下,一架载重6公斤的无人机腾空而起。
4分钟后,无人机安全降落在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镇尚屯村起降点,把村民网购的小刷子、蔬菜种子等物品送到了“家门口”。
从无人机操作屏上看航线,此次飞行两个起降点间距只有640米。但从手机地图软件上看,地面两点间驾车则需要行驶约2.4公里,骑行需要12分钟,步行需要30分钟左右。无人机配送的高效率一目了然。“能节省70%以上的时间成本。”牟森文说。
作为首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今年法库县依托财湖机场本场空域,在东北地区率先建设“县城集散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便民点”三级无人机配送网,以“空中运输+地面协同”模式畅通乡村“微循环”,破解城乡流通慢、末端配送难,并以场景应用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比开车送件快多了!”十间房镇小荒地村也是起降点之一,24岁的邮政公司投递员王嘉骏正在村里忙活。他一个人负责镇上12个村的投递任务,每天的投递量为100件至200件。提起无人机配送,王嘉骏颇有感触:“它有自己的航线,在天上‘直来直去’,不用等红灯,也不用绕道走。”
“可不咋的!以前等不来件儿,咱一着急就骑着电动车去镇上取,来回挺折腾。”59岁的村民李秀艳接过话茬儿,她前两天买的一小包菜籽居然被一架无人机送到了村里,“飞得还真快,咱哪见过这阵势!”
不仅要快,还要稳。目前法库县乡村无人机配送航线最长达13公里,为了降低飞行风险,无人机上特别配备了降落伞,规定试运行期间载物重量不超过6公斤。瑞合玄武迅飞(沈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具体运营无人机配送,公司负责人陈思聪说:“最关键的还是沈阳航空产业基地为无人机配送提供的全链条技术保障。”
来到法库低空综合飞行服务保障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无人机飞行的高度、速度、位置,以及无人机回传的实时飞行画面。这里是无人机管控平台,也是配送网的中枢。平台通过气象监测与障碍物规避技术保障飞行安全,同时对无人机状态实时监控,如出现突发状况,无人机的自助飞行将转为人为接管。
“智能监控也有利于优化配送路径,以运输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实现便民利企。”沈阳通用航空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钱志国说,“结合车辆投入、人力成本、运输损耗等多项指标,无人机配送综合成本较传统货车配送大约降低40%。”
目前,法库的乡村无人机配送网已建成7个起降点并试运行。“目标是村村通!未来,我们还将开辟‘空中专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让本地相关资源以更快的速度对接市场。”钱志国望着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满怀信心地说。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