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读《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感
张瑜 李易恬
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阐明人与自然相融无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馈赠抑或报复人类,取决于人类善待还是破坏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人的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学好用好《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书。该书收录了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79篇重要文稿,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
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引领党员干部提高战略认识。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书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文稿,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引领党员干部统筹好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两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书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文稿,反复强调“两山”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引领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引领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书中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篇文稿里,多维度论述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些重要论述让我们深刻体悟到,要持续坚持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