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推动“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

图为位于营口鲅鱼圈的鞍钢氢冶金中试基地。 本报记者 唐佳丽 摄
本报讯 记者唐佳丽报道 8月28日,鞍钢集团在营口鲅鱼圈鞍钢氢冶金中试基地召开新闻媒体沟通会。会上,鞍钢集团总工程师刘丰强介绍,集团建设的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已稳定产出金属化率达到95%的绿色近零碳直接还原铁产品,进入投产阶段。这也意味着,随着中试的成功,“绿电制氢—绿氢还原”的短流程工艺,替代了传统的高炉碳还原炼铁方法,彻底将现有生产链重构,实现了“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
冶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直接碳排放量高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战场。面对传统高炉长流程炼铁依赖焦化、烧结等高碳排放环节的行业现状,2022年,鞍钢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启动了万吨级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建设。
氢冶金项目于2022年9月正式开工,历经两年攻坚完成建设。2024年5月,鞍钢集团发布绿色低碳主品牌“angreen”和低碳钢工艺路线图,其中“流化床氢气炼铁工艺技术”成为首批被授权使用“angreen”的工艺技术。今年8月,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据介绍,氢冶金项目所需绿电来自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风电机组,绿氢采用先进的碱水电解制氢技术制取。在实践中,该项目依托流化床氢气还原铁新技术,突破传统氢冶金原料适应性差、还原效率低和粘结失流难题,打通“制氢—还原—压块”全流程,打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成套工艺技术包。同时,鞍钢开展关键核心装备自研自产,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率100%,摆脱国外技术装备“卡脖子”问题。相较于传统高炉工艺,该项目吨铁二氧化碳实现了近零排放,产出的直接还原铁产品杂质含量低,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钢等高端产品需求。
沟通会期间,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等专家表示,鞍钢集团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提升了我国在低碳冶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与氢基竖炉相比,流化床氢冶金新技术具有还原效率高、原料适应性广、可实现近零碳排放等优势,为世界氢冶金技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未来,鞍钢集团还将联合风光电站,集成近零碳电炉等装备,对接汽车、家电等行业企业,打造“绿电制氢—绿氢冶金—绿钢应用”的绿色钢材供应链,推进50万吨/年流化床炼铁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助力我国制造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