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 用舞台传承 以脚步丈量 热血从未冷却

辽宁科技学院创排东北抗联主题音乐情景剧。

吉林大学学生拍摄东北抗联题材微电影。
本报记者 赵雪
八月的吉林长春,暑气尚未褪去蒸腾的热度,临河街一幢大楼内却激荡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与东北抗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除了多国专家学者的深度研讨,座席间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格外亮眼。他们是吉林大学的学子,亦是黑土地上东北抗联精神的新一代传承者。
文物,因青春而“活”
“我们希望通过文物,让历史不再遥远,让精神变得可感。”吉林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师闫立光说。2023年,吉林大学与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联合申报的“‘小小花瓶’插满‘革命理想之花’——抗战时期吉林红色秘密交通站上的革命文物价值释义”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公布的革命文物主题“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情景故事类精品项目,并获得一等奖。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闫立光告诉记者,这只花瓶,作为抗战时期吉林红色秘密交通站的关键信物,不仅传递过情报,更承载着那个年代青年人最炽热的理想。
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许多学生正沉浸于一场特殊的课堂。他们跟随讲解员与老师的引导频频举手提问——这是由吉林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一堂“馆校联动”“大思政课”。
这堂课以“教师+讲解员+学生”三方联动的形式展开,让革命文物真正“开口说话”:讲解员的指尖轻划过展柜的展品,将抗联战士于冰天雪地中的坚守娓娓道来;白路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年轻人思考精神传承的当代价值;学生们不断举起手臂,眼神中写满追寻与敬意。课后,学生霍恺洋动情地说:“我仿佛真的‘听’到了文物深处的呐喊——那是先烈对民族解放的深切渴望,让人心头发热,也倍感沉重。”
近5年来,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已培养博硕研究生超200人,其中撰写有关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的学位论文50余篇,还开设了《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战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吉林大学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师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频道、军事频道采访,宣传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
“在新时代研究、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刘信君说,“今后,我们将用更鲜活的方式——重走抗联路、实景宣讲、主题展览——把东北抗联精神的种子真正种进年轻人的心里。”
舞台,因信念而“燃”
在青春的起点,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终生难忘。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每年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齐聚音乐厅,观看由师生自编自演的大型红色音乐剧《永不磨灭的信念》。
当舞台灯光亮起,一位白发苍苍的抗联老战士缓步登台,以沧桑之声翻开记忆的卷轴,也将全场观众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演员们以深情的歌声、刚健的舞姿,真实再现了抗联将士“勇赴国难、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演出震撼人心,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们观看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是红色基因在心中的生根发芽。
而这正是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的生动写照。
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洪光教授看来,东北抗联精神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是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而是他们自己走进了历史。”李洪光说。该校依托本地抗联遗址资源,推行“课堂+现场”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青年教青年,同龄人影响同龄人——这是最有力的传承。”
脚步,因传承而“走”
在本溪,辽宁科技学院依山而建,山风清爽。
校园里的东北抗联精神文化长廊上,常有学生驻足。他们或拍摄微电影,重现当年烽火;或担当讲解员,将一段段英雄往事娓娓道来。长廊不再只是一处景观,更成为青年了解历史、讲述历史的开放课堂。不远处的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也常有年轻的身影。自2020年开放以来,这里已迎来4万多人次的到访。
年轻人走进来,倾听、思考,再走出去时,心中已埋下一粒红色的种子。
在这片山色与人文交融的土地上,红色记忆以多种方式“活”在年轻人中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天,学校参与打造以“赓续抗联精神,重走英雄之路”为主题的首趟“薪火辽宁号”红色研学专列,从沈阳站鸣笛出发。一路上,《“第一枪”的呐喊: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节目轮番上演,让研学之旅成为一堂流动的东北抗联精神思政课。此外,一部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音乐情景剧《民族脊梁》,自2018年起不断打磨、迭代,已演出近20场,累计有近400名学生登台参演,让东北抗联精神在实践中代代相传。
“本溪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片土地的热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东北抗联精神红色育人体系。”辽宁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赵毅说,“我们希望年轻人从锈迹斑斑的步枪读懂‘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智慧,在复原的密营前体会‘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气节。”这些真实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正是最生动、最有温度的教材,也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生根、传承、永续。
黑土地的风,曾经吹过抗联战士坚毅的面庞,如今正拂过新一代青年热忱的脸颊。当他们从倾听者变成讲述者,从参观者成为体验者,甚至创作者——东北抗联精神,就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而是奔流于血脉的青春力量。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