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考验中淬炼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李波 孙紫豪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深刻内涵。其中,“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贯穿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斗争历程的灵魂所在。正是有了对党的赤胆忠诚,东北抗联将士才能在极端的环境中凝聚起无往不胜的力量。“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既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东北抗联将士首要的政治品质。为了民族解放,他们不怕困苦、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用生命和意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要义
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抗日战争的最前沿。党中央先后派出杨靖宇、魏拯民、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优秀共产党员到东北各地区和抗日义勇军中建立党的组织,发动和武装群众,领导和组织抗日活动。他们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信念置于生命之上,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克服经济上、军事上、生活上等诸多困难,始终以坚定的革命意志对抗敌人的疯狂“围剿”,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不屈的屏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弹尽粮绝情况下,仍以棉絮、树皮充饥坚守阵地,直至壮烈牺牲。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他曾经这样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这种真情流露,既是他个人信仰的宣誓,更是无数东北抗联将士以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
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东北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这一信仰宣言。东北抗联将士虽身处中国抗战史上最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战士们常以单衣御寒、以草根果腹,但在日伪军疯狂“围剿”中,部队多次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却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赵一曼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用忠诚诠释“为党的理想献身”的决心;还有无数无名战士,在密林中冻死、饿死时仍保持战斗的姿势。“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正是东北抗联将士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忠贞不渝精神的体现。
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东北抗联的建立是拥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体现。1933年,根据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要求,东北各地党组织积极响应,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将东北各地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1936年,为响应《八一宣言》中关于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号召,《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原有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到第十一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建立。在此后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积极践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循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这些均是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在实践中的彰显。
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保证
党组织的凝聚作用是东北抗联始终保持忠诚于党的关键。东北抗联正式组建前,中共满洲省委就要求抗日游击队“每个支队中必须有党的组织,必须建立党的领导骨干,自下而上的重要军事领导者,要保证是最可靠的坚定的党员”。在东北抗联第一路至第十一路军的军长中,有9人是共产党员,在整个东北抗联队伍中,共产党员始终发挥骨干作用。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党组织在军队中的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军—师—团”三级党组织体系。党组织让每一位战士在孤立无援中看到方向,在生死考验中坚守初心、忠诚于党。这种以信仰为纽带的力量凝聚,成为东北抗联在极端环境中坚持抗战的关键所在。
党的理论武装是东北抗联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之源。东北抗联将士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作为奋斗目标,展现出对党的理论与事业的绝对忠诚,其原因就源于党的科学理论的引领。东北抗联创建前,中共满洲省委为加强游击队和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制定颁布了《人民革命军独立师政纲》《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东北抗联成立后,各军普遍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连队设政治指导员,定期组织战士学习党的文件;师以上单位设政治部,通过“战地课堂”讲解抗日形势与党的纲领。通过制度的设立和严格执行,提高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也使东北抗联将士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始终保持对党的纲领路线的坚定执行力。
对党忠诚是东北抗联矢志不渝的党性自觉。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革命军人的本色和灵魂。东北抗联将士在极端环境中保持政治本色的支撑就是将党性原则内化为精神品格、外化为行动准则。以共产党员冷云为首的八名东北抗联女战士,宁死不当俘虏,挽臂投江,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赤诚;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率部与日军作战,被捕后坚贞不屈,最终牺牲,年仅27岁。他曾在日记中写下“对于上级领导的革命指示,绝对服从并忠实实行”。东北抗联将士将党性自觉具象化为日常行动的实践,铸就了对党忠诚的精神丰碑。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斗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对党忠诚是东北抗联在绝境中坚守的精神支柱。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如同精神之钙、力量之源,鼓舞着东北抗联将士斗争到底。面对敌人“梳篦式”“踩踏式”的“围剿”,无论是身处在天寒地冻、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还是孤悬敌后、无枪无弹的斗争环境中,甚至在缺衣少食、无医无药的生存环境里,东北抗联将士不屈不挠、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鏖战,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信仰与对党绝对的忠诚。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其在绝境中坚守战斗岗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直到抗战胜利。
对党忠诚是东北抗联凝聚力量的核心纽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各地抗日武装风起云涌,数量众多的抗日义勇军影响甚大,这些抗日武装成分复杂,如何将这些“散沙”凝聚成“铁拳”,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中共满洲省委通过讲解抗日道理、教作战方法、发动群众支持等多种渠道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那些纪律松散的武装力量,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示范引领,逐步将其改造为正规的抗日队伍。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是巨大的,一些抗日义勇军主动接受改编,在斗争方向、组织纪律、军事训练、生活作风等方面都有了统一明确的规定,战斗力不断提升,成为活跃在东北抗日前线的重要武装力量。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团结在一起,组建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对党忠诚是东北抗联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指引。在抗日斗争的过程中,形势复杂多变,东北抗联要保持正确的斗争方向,要取得斗争的完全胜利,关键在于忠于党的领导。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期间,东北抗联领导人仍坚持党的抗日主张,循着《八一宣言》中“建立统一战线”的精神,带领部队坚持游击战,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抗战到底。没有实时的指令,却有刻在心底的信仰,看不到党中央的身影,仍循着记忆中的方向前行,东北抗联把党的主张化作绝境中行动的指南,把对党的忠诚化为骨子里的信念。这种对党的绝对忠诚,成为指引东北抗联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抗联精神研究”(L25AWT035)阶段性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