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仆后继中彰显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焦润明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指的是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计个人身家性命,全力维护民族独立与尊严的高尚品质,是为国家民族奋勇献身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当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为了抗击日军侵略、守护家园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奔赴抗日最前线,完美诠释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面对侵略勇赴国难,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表现为面对国家危难,中国共产党人率先表明自身的抗日决心,以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为代表的爱国将士面对日军铁蹄,甘愿用血肉之躯筑起维护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偷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由于国民党政府和东北地方军政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关东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东北这片国土,使3000万东北人民陷入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境地。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故土,失去了自由,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国难”。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公开表明抗日态度,以中共满洲省委名义发表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提出应对日本侵略的唯一办法就是武装抗战,强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进行武装的抗日斗争,才能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自发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义勇军,包括军人、工人、农民、小生产者、知识分子等,他们出身不同,背景各异,但都有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共同目标。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原抗日义勇军一些余部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形成全民抗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没有吃的就吃草根、啃树皮、吃棉絮,渴了就吃山上的雪,“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形象地描绘了在严酷环境中坚持抗日的东北抗联将士的艰苦状态。
为了抗战,为了民族大义,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给日军以重大打击,迟滞了日军南下计划。在这场斗争中,共有30多万中华儿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就了“血肉长城”,诠释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展现出对党忠诚、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抗战决心。
高擎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表现为东北抗联将士挽救国家危难的责任和担当精神,那就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于整个东北的军事占领,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共满洲省委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又称《九一九宣言》)中不仅明确提出了抗日战争坚持“共产党领导”“发动游击战争”“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还特别提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其后,中共满洲省委又在1931年9月20日、9月21日、9月22日、9月23日连续发布的公告和宣言中,进一步向全国人民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东北和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浪潮。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了《一二六指示信》,中共满洲省委接到《一二六指示信》之后,把广泛开展东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实现了策略路线的转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1933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六八指示信》,明确提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为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在东北地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侵略者的战争策略。1936年2月20日颁布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是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的纲领性文件,目标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和各阶层民众纷纷响应抗战号召,共同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
从《九一九宣言》到《一二六指示信》,再到《六八指示信》,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有民族大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到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有11个军3万余人,形成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抗日游击区。他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体现出博大的胸襟和爱国情怀。
坚持殊死搏斗,彰显不屈的民族性格
东北抗联将士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在白山黑水间,在冰天雪地里,在缺衣少药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周旋,彰显出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精神,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风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开辟的东北抗日游击区,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主力和战场的重心所在,他们的存在极大延缓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战争进程。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投入总兵力不足两万,1939年则达70万人,而且这些数字尚未包括伪军在内。东北抗联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挨冻受饿,面对人类生存极限的最恶劣条件和最残酷斗争环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与数十万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为了抗击侵略、救亡图存,东北抗联将士以简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进行了无数次的殊死较量,前仆后继,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14年间伤亡人数达33万余人,展现出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坚持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挺立起不屈的民族脊梁,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