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号子凭啥“喊”到了全国第一?
“村歌嘹亮”全国集中展演中,我省队伍获“最佳人气团队”“嘹亮好声音”——
长海号子凭啥“喊”到了全国第一?

《喊海》作为辽宁“村歌”代表拿下全国展演桂冠,豪迈的号子里藏着海岛渔民的精气神。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丹
核心提示
“我喊大海声声脆哟,声声脆哟,大海为我敞开怀啰……”铿锵有力的号子、高亢激昂的歌声飘荡在鄂尔多斯的夜空,掀起澎湃热浪。近日,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现场,由辽宁省文联组织推荐的大连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以一曲《喊海》,拿下97.062的最高分,捧得“最佳人气团队”“嘹亮好声音”等奖项。这支渔民号子为什么能“喊”到全国第一,古老非遗、乡村文化如何既“接地气”又“有活力”?请跟随本报记者一起寻找答案。
源于真实——
以渔民生活为底色
脚踩在鹅卵石沙滩上,背靠着斑驳的旧渔船,黝黑的面庞、粗壮的臂膀、嘹亮的号子映衬着碧海蓝天。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在大屏幕上亮相的第一个镜头就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他们日常排练的一幕画面,也是对长海渔民耕海牧渔劳动场景的鲜活再现。
“我们来自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岛村。我们的口号是:号子一声响,喊出闯海情!”镜头一转,11名村民自信地走上舞台。伴随着海鸥捕食的欢快鸣叫,他们操着浓郁的海蛎子味儿振臂高呼——“船老大,鲃鱼起排了!”“好!今天咱们甩鲃鱼拉网,咱们打锚,大橹摇起来!”几嗓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在场所有人。
一人喊号、众人相和。参与表演的11个人中大都是中老年人,最大的76岁。领头的“船老大”名叫刘玉来,今年68岁,是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第四代传承人。打小生活在海岛上、18岁就出海打鱼的刘玉来告诉记者,号子里的字字句句,都是浸润着海风和血汗的日子。“在海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号子,没有号子就没有激情。”刘玉来说。
《喊海》的生命力来源于对长海渔民生活的深刻萃取。展演现场点评嘉宾、一级作词家克明这样评价:“这个节目看得我热血沸腾,让我想起了18岁时在林场喊号子伐木的场景。这才是真正来自于生活、了不起的艺术!这才是‘村歌嘹亮’的源头所在!”
源于责任——
“给号子系上时代的红腰带”
从内蒙古的展演现场返辽,刘玉来就带领团员们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的排练。“伙计们攒足劲儿,把高潮给推上去!咱们十几个人要喊出100个人、1000个人的气势来!”9月1日上午,长海县海洋岛渔场开渔节开渔仪式上,《喊海》的号子再度响起,红腰带随着海风恣意飞扬,围观的乡亲们也禁不住随声相和。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长海号子已从大海深处的劳作转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抢救珍贵历史资料、长海号子进校园、建设保护传承长海号子基地等举措,长海号子已成为当地一张醒目的文化名片。作为活跃的民间文艺团体,以刘玉来兄弟6人为核心的刘家文化大院接下了传承长海号子的接力棒。
如今,创新性发展中的长海号子真正成为承载情感、凝聚认同的文化载体。大长山岛渔家风情旅游节、广鹿岛马祖文化旅游节、獐子岛镇渔民节……长海县每个岛的节日舞台上都有他们的号子声。“从长海小城‘喊’到全国展演的大舞台,雷鸣般的欢呼与掌声证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源于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说。
30岁出头的刘增华是刘玉来的侄子,也是艺术团年轻一代的代表。“要让长海号子永远传唱,就必须以舞台为舟、以创新为帆,在年轻一代心中擂响超越时空的生命节拍。我们要给号子系上时代的红腰带——唯有如此,闯海人的灵魂才能从博物馆标本柜中破茧,在更辽阔的海域永生。”《喊海》夺得桂冠后,刘增华兴奋地和记者说。
源于“开门共建”——
专业力量甘当和声“绿叶”
“这些渔民大叔太给力了,大夏天每次排练都汗流浃背的,但他们从未喊苦喊累。”大连舞蹈家孙慧介绍,展演节目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个号子,对于演员而言,压力不小。“但他们一站上舞台,张力十足的喊声响起,我在台侧就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不一样的号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孙慧的声音里带着自豪。
“村歌嘹亮”主题活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展演前期,省文联选派经验丰富的文艺志愿者与参演节目“结对子”,深入排练一线,从编排思路的优化、表演技巧的指导到舞台呈现的完善,为节目进行打磨提升。在动作细节上,针对拉网、摇橹、系缆等最能体现渔民劳作精神的核心动作符号进行指导,使表演更加干净利落,富有力量感。“为辽宁非遗艺术传承助力,我们愿意唱好和声,当好‘绿叶’。”这是身为文艺志愿者的孙慧此次最大的感悟。
“这一活动为我们观察‘乡村自己的文化怎么建、有啥用’提供了鲜活样本。从创作机制到社会功能,村歌的实践清晰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朱洪坤认为,这种协同机制证明:乡村文化“自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门共建”。村民提供文化内核,专业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两者结合才能让乡村文化既“接地气”又“有活力”。
“《喊海》这种扎根于乡土的作品,充溢着对家园的眷恋和对生命的礼赞,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归依。文化的生命力,既看守护历史根脉的定力,也取决于面向未来的创造力。这启示我们,坚持以地域文化记忆为根,以守正创新为手段,发挥基层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形成有根有脉、不断生发新枝的文化形态,就能让优质文化资源深深扎根基层沃土。”省文联副主席林喦说。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