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花”见证深刻的忏悔
本报记者 黄岩
晨光漫过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的青砖灰瓦,庭院里牵牛花爬满篱笆,花瓣轻颤,似乎在诉说一段关于忏悔与宽恕的往事。
故事的起点,在1956年那个特殊的清晨。即将被释放的日本战犯副岛进,从中国管教吴浩然手中接过一捧牵牛花籽。“再来中国时,要捧着和平的鲜花,而不是拿着武器。”吴浩然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在副岛进心里深深扎根。
副岛进的双手,曾扣动过侵略的扳机。他和同监的980多名日本战犯一样满身血债,以为等待自己的必然是血债血偿。可踏入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们震惊地发现,昔日折磨抗日志士的“镇静间”,变成窗明几净的理发室;终日做苦役的工厂,改为锅炉房和面包房;阴森的刑讯室,成了医务室和药房。曾经地狱般的“抚顺典狱”,早已换了人间。思想和劳动改造,以及无处不在的人性关怀,让这些背负罪孽的人在深刻反思中叩响忏悔之门。
跟随讲解员孙陶的脚步穿过长长的监舍走廊,历史仿佛在此刻屏息。陈列馆顶棚14盏灯闪亮,象征着1950年至1964年,日本战犯在这里关押改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14年。“战犯称管理所为‘学校’,称管教员为‘老师’。”孙陶的声音里带着感慨,“放眼世界,这样的监狱,再无第二处。”
那些被释放的日本战犯,始终记得这片“再生之地”。1956年,他们创立“中国归还者联络会”,主动集资修建了“向抗日殉难烈士谢罪碑”,以反战与促进中日友好为己任,成为日本社会中一股坚定的和平力量。2002年,因成员年事已高,“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宣布解散,他们的家属与很多日本青年接过接力棒,成立“抚顺奇迹继承会”,让反战精神继续传承。今年6月10日,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恢复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6.7万余人、团体320余个。其中,“抚顺奇迹继承会”关西支部野津加代子一行16人的到访格外引人注意。“时隔6年再度来到这里,对‘抚顺奇迹’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野津加代子的话语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牵牛花的故事,野津加代子十分熟悉。“副岛进将花籽种在自家院子,悉心照料。2007年离世后,他的夫人将花籽回赠给抚顺战犯管理所。只有了解这个故事,才会真正懂得‘宽恕’二字的重量。”
陈列馆东侧,那座“谢罪碑”静静矗立,碑上镌刻着深刻的忏悔和为和平与日中友好奋斗的誓言。“新中国对战犯的改造,从来不止于惩罚罪行,更是为了拯救灵魂,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吴浩然的儿子吴征南谈及往事,目光坚定。说话间,数十只白鸽振翅掠过屋檐,与那簇牵牛花一起,见证着对和平真挚而恒久的守望。
责编:王世海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