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奢华:金银器里的中国史

辛澄清
看点
扬之水的新著《金银器的春秋》,是一部聚焦唐、宋、明三朝金银器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器物鉴赏,通过“以物证史”“物文互证”的独特方法,将金银器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流变中考察。它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金银器从异域奇珍到融入我国“生活艺术”的历程,更透过这璀璨的物质载体,揭示了三个时代迥异的风尚、思潮与文化心态,引领读者洞见器物背后生动鲜活的时代。
扬之水的《金银器的春秋》是金银器研究领域一部引人注目的新作。这部作为“文物看中国”书系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量级作品,聚焦唐、宋、明三个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璀璨高峰,以800余幅高清图片和近40万字的篇幅,深入探讨了金银器进入我国后如何在不同社会潮流和风习之下成为“艺术与生活中的艺术”。
金银辉华中,一部跨越千年的生活史、民俗史与艺术史画卷徐徐展开。《金银器的春秋》一书不仅呈现了扬之水深厚的研究功力,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叙事魅力。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名物研究的学者,她将纸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互印证,用严肃的考据和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金银器历史图景。
《金银器的春秋》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全书除小引、附论和后记外,主体三章分别讨论唐代金银器皿、宋代金银器皿和明代金银首饰。这种安排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斟酌的选择。如作者在小引中所言,出版社最初的命题是“金银器里的中国”,但这是一个太大的题目,必须有所取舍。最终选定了唐、宋、明这三个各有代表性的时段作为本书的三章,分别以“西风吹渭水”“千花百草争明媚”和“一生爱好是天然”标目,各有侧重,而不采用平均分配笔墨的方式。这种布局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她不是面面俱到地铺陈史料,而是通过关键节点的深入分析,揭示金银器艺术演变的内在逻辑。
唐代金银器展现出异域元素的中土化。在“西风吹渭水”一章中聚焦唐代金银器皿。唐代是金银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异域元素与传统纹样和社会风习的交汇融合。扬之水认为,唐代金银器中不乏外来影响,如格里芬的形象先秦时期即进入中土,来通和多曲长杯都是唐代酒器中的宠儿,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也为唐代纹样增添新奇。但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些纹样的传递并不同时伴随观念的传递。纹样和器物原有的名称并没有随之而来,而是在中土文化语境中被重新解释和吸收,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表达。这一过程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例证。
宋代金银器则展现百花竞艳的世俗化。在“千花百草争明媚”一章中探讨宋代金银器皿。宋代是金银器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呈现出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扬之水用“千花百草争明媚”来概括宋代金银器的特点,可谓恰如其分。宋代金银器以使用的普遍而有百花竞艳之繁茂,宋代金银器不再只是贵族阶层专属的奢侈品,而是广泛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富商贵贾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在宴飨、茶饮、书事等活动中大量出现,城市中大小酒楼、脚店,甚至宗教场所也少不了各式银质器皿的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市民文化的兴起。
明代的金银首饰展现了集大成的艺术成就。在“一生爱好是天然”一章中专注于书写明代金银首饰。明代是金银首饰发展的集大成时期,作者借用《牡丹亭》中的语句,强调美人所爱之“好”,自然也是金银首饰设计与制作者的追求。
明代金银器一改唐宋以来或丰满富丽、生机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的风格,而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器形的雍容华贵,宝石镶嵌的色彩斑斓,特别是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象征着高贵与权势。扬之水细致分析了明代金银首饰中的各种纹样,包括花鸟、龙凤、人物等,揭示了这些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这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了解明代社会风尚和观念的重要窗口。
《金银器的春秋》在研究方法上颇具创新性。扬之水采取了一种“反向的视角”,即揭发在金银器成为“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是哪些“文本”即“往昔的文献或典故”在起作用。这种方法不同于单纯的文物鉴赏或技术分析,而是将金银器置于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中考察。作者引述夏丏尊为《鸟与文学》所作的题记:“事物的文学背景愈丰富,愈足以温暖润泽人的心情,反之,如果对于某事物毫不知道其往昔的文献或典故,就会兴味索然。”这一观点揭示了器物研究与人文研究的深刻关联。金银器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文化符号和精神载体。通过对金银器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金银器的春秋》另一突出特点是图文互见的设计美学、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全书汇集800余幅图片,与文字相互映照,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金银器的艺术魅力。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书籍的视觉效果,更体现了作者对器物研究的深刻理解。传统纹样和工艺技术的挖掘整理,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和灵感源泉。扬之水对金银器设计意趣的分析,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扬之水特别重视造型与纹样的设计意趣。她在书中讨论了“经营”与“意匠”这两个与设计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适用于书画艺术,也同样适用于金银器的造型与纹样设计。通过对金银器设计意趣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精神。
就学术价值而言,《金银器的春秋》一书填补了金银器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作者对金银器的分类、断代和定名都有独到见解,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通过对金银器历史变迁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创新发展能力。金银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性和创新转化的智慧。扬之水以深厚的学养和优美的文笔,将金银器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她不仅关注器物本身的形式特征和工艺技术,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金银器不仅是奢侈的生活用品,更是艺术的创造和文化的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美的工艺,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尚和趣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如扬之水所言:“件件金银器与旁征博引的文字编织成网,定位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时空。透过它,依稀可见千百年前的动人时光。”《金银器的春秋》不仅是一部金银器研究的重要著作,更是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动人时光。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