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丨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辽宁省沈阳市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
9月初秋傍晚,沈阳多个社区陆续热闹起来:长者食堂飘出饭菜香气,教育课堂传来授课声与笑语,党群服务中心里孩子与志愿者一同包饺子、共度温馨时光。“一老一幼”其乐融融的场景,不仅体现了基层社区服务的温度,更源自沈阳将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的扎实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多福、牡丹到长安,这三个社区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和深情牵挂,也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希望与嘱托。牢记嘱托,沈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城市体检”为科学依据,通过系统评估、精准诊断和靶向更新,将城市体检成果深度转化为城市更新行动,形成了“体检——规划——实施——评估——巩固”的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城市体检发现城市“病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效能评价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环节。沈阳城市更新的一大特点,是将“城市体检”识别的瓶颈与问题,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驱动城市更新行动精准施策。
沈阳市建立了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老旧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11个议事机构,纳入城市更新组织体系一体化推进。坚持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加强绩效考核,对老旧小区、街路更新等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拉练检查,开展效能评价,实施动态调校。同时,建立先体检后更新机制,设立“体检联络员”、下派市级包保干部,开展市级、区级、街道及社区体检,精准查找片区面临的建设发展瓶颈和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用一套有温度的“城市体检法”为城市把脉问诊。
铁西区笃工街道城管办的颜景旭就是一名体检联络员。他说,“城市体检法”的关键是“十二步工作法”,通过划定区域、找准问题、摸清底数、制定标准、一街一策、依法依规、宣传发动、建立组织、增设设施、严格执法、打造样本、保持长效十二个步骤,像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把脉城市。体检联络员不能只看图纸、对数据,更需要走进社区、敲开居民家门,联动物业、网格员,面对面聊家常、听诉求,从楼梯安全、小区环境,到公园、停车、管网,事无巨细地记在本子上、放进系统里。老百姓最急什么,他们就盯什么,哪里是城市的“病灶”,更新行动就精准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体检联络员形成的“体检报告”会变成政府各部门共享的“治病清单”,多部门联合会诊,一起开“药方”。于是,路网更新、小巷改造、口袋公园兴建、海绵城市铺设,一个个项目从清单里“长”出来,列进年度更新计划。
将“城市体检”作为更新前置环节,并设立专职联络员,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的结合,更在制度层面推动了公众参与和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这种机制有助于识别真正的城市病和市民关切,使城市更新工作更加贴近民生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种机制也有助于避免盲目建设与资源浪费,推动城市更新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韧性发展。
把城市体检结果转化为城市更新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沈阳以城市体检为基础,构建了“生态、安全、宜居、交通、活力”五大维度的体检指标体系,结合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识别出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工业遗产闲置、绿地不足等问题,特别是通过民意调查和企业座谈摸清市民对城市更新的现实期待,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民生方面,沈阳是东北地区人口净增长最多的城市,高校、医疗资源优势突出,但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品质有待提升;产业活力方面,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但经济增长滞后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建筑规模扩张,停缓建和闲置楼宇问题突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有待优化;人文魅力方面,历史、红色、工业三大文化品牌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但城市现代化加快推进对既有特色风貌造成一定影响,“文化底蕴”彰显不足;绿色生态方面,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立体造景、桥下空间建设提速,但城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结构联通欠佳、空间渗透不足,“生态颜值”有待提升;韧性智慧方面,人性化理念引领下的街路更新工作成效显著,5G设施规划和建设快速推进,但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交通市政体系仍需优化,“底线支撑”有待筑牢。沈阳结合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五类城市更新行动。
一是实施民生保障行动。以改造老旧小区、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重点,全面落实“一拆五改三增加”,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两邻”理念。二是实施产业经济振兴行动。以改造老旧厂区、老旧商圈和盘活闲置楼宇、停缓建项目、发展“五型经济”为重点,对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沈阳重型机械厂等老旧厂房转型改造,对中街、太原街等老字号商圈焕新升级。三是实施人文魅力彰显行动。打造文化创新体验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文物和历史建筑,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对老北市等历史文化空间更新利用,扩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品牌工程,升级改造中国工业博物馆片区。四是实施绿色生态优化行动。以建设公园绿地、连通水系绿道、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微循环系统为重点,以水润城,构建“水网互通互联、引水中水双源、东西南北互济”的生态水网体系,实现浑河、蒲河、北沙河水系贯通,建设千里滨水慢道。同时,以绿荫城,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五是实施韧性智慧支撑行动。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为重点,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完善“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自然资源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城市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城市更新目标,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蝶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
2021年11月,沈阳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来到由大规模增量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新阶段,亟待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建设方式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内涵转型、治理模式从行政管控向多元共治转型、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向绿色智慧范式转型。在此背景下,沈阳编制了《沈阳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形成符合沈阳城市更新需求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机制。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以治理“城市病”为切入点,以城市振兴发展为愿景,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蝶变。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至2025年,以物质空间环境改善为主,全面落实省部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实施方案;至2030年,以核心竞争要素培育为主,不断提升城市宜业宜居吸引力;至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实现从工业文明时代优秀生向生态文明时代模范生的历史转型,成为以历史、红色、工业三大文化为特色,“五型经济”为驱动,文商旅创深度融合发展的大都市圈核心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更新典范。
在沈阳,红梅味精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曾经,这里是东北三省最大的调味品生产企业,随着企业改制,这一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厂区一度闲置。2018年,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历史保护与创新相融合的红梅文创园揭开了面纱。文创园在老旧厂房植入新的空间体系和现代建筑语言,赋予工业空间新的功能。如LiveHouse音乐现场、文创体验馆、美食街、办公空间、文化书店等;以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商业内容,增强片区文化氛围;设置公共艺术空间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实现社区互动与文化普及。今天的红梅文创园不仅是长辈们寻找乡愁之地,更是年轻人的天堂,遛娃、逛集市、看演出、打比赛……工业风混搭烟火气,红梅文创园成为老旧厂区蝶变的典型,为当代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沈阳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
城市更新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要齐全、安全,水、电、气、暖等要改造好,让大家住着夏天凉爽、冬天温暖,要确保安全,决不能发生安全事故。”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东区长安小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
大东区长安东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小区内有13栋住宅楼,居民1000多户,主要以大东区周边工厂的老职工为主。原来小区道路破损严重,楼道年久失修,出行很不方便,而且排水系统总出问题,一到下雨天更是遭殃。不少在小区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一度想过搬走。2023年6月,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聚焦便民、利民、安民,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拆除违建,线缆入地改造、地下管线改造、防水节能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增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加文体设施、增加安全设施。人民设计师、群众恳谈会、群众监督员……群众参与贯穿小区改造全过程。小区改造注重内外兼修,外立面改造、凉亭、休闲座椅、雕塑小品、健身广场等是看得见的“风景”,管网抽换、线缆入地等则是看不见的“用心”。原有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废弃锅炉房改造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增加了阅览室、书法室、棋牌室等居民活动场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龄化幸福教育课堂、24小时就近舒心就业等民生品牌。“小区改造后,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活动越来越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很多已经搬离了这个小区的居民纷纷搬回来了,又能和他们的老街坊在一起了。”长安社区的社区书记曹雪欣慰地说。据了解,长安社区2024年开设“一老”常态化课程14门,共计6935人次参与,开设“一小”常态化课程12门,共计1073人次参与。202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长安小区考察调研,充分肯定小区改造成效,锅炉房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充满着欢声笑语,也萦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与温情。
沈阳的老旧小区改造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动员居民参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人民城市人民建,聘请人民设计师。老旧小区改造前,充分征集居民意见,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改造中,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对改造进度、质量全过程实时监管;改造后,实行过程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度测评、民意验收制度,居民满意率低于90%的不予验收。这就是老旧小区里老百姓幸福洋溢的密码。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沈阳抓住新技术对城市更新的赋能作用,推进智慧监测,精心构建的“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在推进城市更新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神经中枢和核心引擎的角色。
“一网”即资源整合“一张网”,充分利用“云、网、数、端”技术载体,覆盖市内9区765平方公里51495个单元网格、1093个责任网格、4784个路长制管理路段,对258万个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入库、更新、标识编码,完成240小类城市运行问题的确权工作。按照“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核、四级联动”的工作模式,连接22个市级单位、9个区级平台以及378个区级单位、99个街道和1047个社区,形成“管理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有其责”的网格化管理格局。“统”即统到底,围绕市政、环卫、园林、市容、执法等行业领域,平台对1546个单位数据进行完善汇聚,建立462项数据目录、32个专题库,支撑各行业智能管理。“管”即管到位,畅通诉求渠道,通过“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响应市民诉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三问于民”,让市民广泛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技术赋能”让沈阳的城市更新实施者能够像查看汽车仪表盘一样,实时感知城市的“呼吸”与“脉搏”。从宏观层面的经济运行、区域人流车流,到微观层面的管网压力、小区异常,尽在掌握。这种全景式、动态化的智慧监测,为城市更新项目的精准选址、科学规划、效果评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撑,确保了更新行动“心中有数”。传统城市更新过程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痼疾,在“一网统管”的流程再造下得到有效破解。而且,平台通过智能算法自动发现、派发、处置、复核城市管理事件,如井盖缺失、垃圾暴露、占道经营等。一旦传感器或摄像头识别到问题,系统即刻生成工单,依据职责清单精准推送至相应的处置单位,并限时办结,全过程留痕监督。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平台可以高效协调水、电、气、暖、通信等多方单位,实现同步施工、一次开挖、综合修复,极大减少了“马路拉链”现象,提升了城市更新效率与市民满意度。这背后是更新流程的优化与跨部门协同壁垒的打破。
沈阳的智慧监测成效不仅体现在城市更新的快速处置和运行效率的提升上,更深刻地体现在以城市更新质效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进步上:决策科学化,基于数据驱动,减少了主观臆断;响应高效化,人机协同,大幅压缩了管理闭环时间;服务精准化,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回应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说到底,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群众享受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品质生活。沈阳市系统推进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将战略谋划与实施细节相结合,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统一,将传统治理与智慧赋能相融合,才能有效激发城市更新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服务水平和宜居程度,走出一条符合规律、体现特色、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城市更新质效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宋琳琳 吕小刚 冉鸿燕 王翠娟 作者单位:沈阳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辽宁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责编:刘 新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