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白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素材。要阐释好、传承好、弘扬好东北抗联精神,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价值,提升思政引领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政育人价值。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灵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将士始终忠于党的初心使命,誓言“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始终信念如磐,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路线,严守党的纪律。这种融入血脉的忠诚与信仰,是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资源。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思政课具有政治属性,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鲜明旗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的血脉基因。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东北抗联将士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赵一曼奔赴东北战场,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炽热情怀,诠释了中华儿女拳拳爱国的赤胆忠心。将这种忠贞报国、舍身为国的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
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锤炼顽强斗争意志。“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践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斗争意志。在世所罕见、极端艰苦的战斗条件下,东北抗联将士仍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展现出坚韧意志和斗争智慧。面对敌人屠刀,周保中号召“战斗到最后一滴血”,诠释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将这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融入思政课,向学生讲解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能够引导青年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敢于担当、善于斗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
拓展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多元渠道。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政课堂是发挥育人功能的主渠道。要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政元素,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要整理兼具思想温度与历史深度的东北抗联故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学素材,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说服力与亲和力。要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发多元云端课程,制作东北抗联精神微课、云直播课、云展览课、东北抗联历史场景虚拟实境课等,形成系统化在线学习资源。
拓展网络育人新空间。要建设权威、完整的东北抗联精神红色资源数字库,打造智能交互资源平台,依托数字资源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东北抗联历史虚拟仿真场景、智能互动问答系统、东北抗联英雄数字人等沉浸式、交互式教学资源与应用,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智能化、场景化的支撑。同时,要深化云端互动实践体验,设计东北抗联精神主题的在线虚拟实践项目、沉浸式互动任务等,强化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体验感。
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要依托东北抗联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发沉浸式、体悟式、情景式实践课程,通过场景还原传承红色基因。要结合重要节点举办主题论坛、编排情景剧,营造浓厚校园抗联文化传承氛围。开展“行走中的抗联课”活动。组织寻访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研学活动、东北抗联精神理论宣讲等,引导学生将精神传承转化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
提升思政教师讲好东北抗联精神的综合素养。锤炼过硬政治素养,把稳育人方向之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定的政治定力与深厚的政治情怀是讲好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前提。思政教师要坚定信仰铸忠诚,把东北抗联精神中对党忠诚的赤胆忠心熔铸成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化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业操守。要躬身践行作表率,以东北抗联将士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为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航、价值引领不含糊。
涵养深厚学识素养,夯实铸魂育人根基。思政教师要深耕东北抗联历史,系统梳理东北抗联14年斗争的历史脉络,精准掌握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透彻理解关键人物的精神特质。要深刻阐释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奋斗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有机贯通。要讲好感人肺腑的东北抗联故事,把东北抗联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在深入理解感悟中厚植“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底色,使学生真感动、真相信、真热爱,提升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L22DSZ015)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