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英勇的人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内的主题雕塑。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摄
本报记者 赵雪
他们,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如磐石般坚毅,掌中刀枪与指节早已铸成一体,眼中没有一丝犹豫,只有灼人的火光。
他们,是东北抗日义勇军。
当家国危亡,他们自破碎的河山中走来,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倒的长城。
他们的脚步沉重却坚定,每一步,都像把光踩进黑暗深处;每一声嘶吼,都让大地随之震颤。
他们的背影,比山脊更壮阔,也比黎明更灼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而这场战争的起点,始于1931年9月18日的辽宁沈阳。
94年前的今天,长夜如墨,山河破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开中国最沉重的一页。
自那一夜起,血与火的淬炼中,一群人从田垄、学堂、工厂奔涌而出,以铮铮铁骨筑起不屈的血肉长城。
他们,便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之一。
因为他们 民众不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静谧而庄重的展窗中,几张泛黄的报纸静置于柔和的光线下。墨迹依然鲜明的标题穿透岁月,赫然映入眼帘——《义勇军与共产党是日伪最大的敌人》。这不仅仅是一行标题,更是坚定的宣言。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率先引领、万千民众挺身而出的伟大抗争。
他们是留守的爱国官兵、警察,是广大的农民、知识分子和乡绅,甚至是来自绿林和大刀会的成员。许多人变卖田产,“毁家抗日”,以滚烫的赤子之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在辽宁,黄显声初编义勇军二十二路,高文斌奔走辽北动员民众,唐聚五组建的辽宁民众自卫军从十八路迅速扩至三十七路。邓铁梅以农民为主体成立东北民众自卫军,苗可秀组织中国少年铁血军。
他们的战斗此起彼伏。1932年全年,辽宁、吉林两省的重要城市被义勇军袭击达数十次。他们袭击日伪据点,破坏铁路、机场、发电站,用最落后的武器对抗最现代化的军队。这是一场血肉与钢铁的对抗,是一场“彼有子弹我有头颅,彼有武器我有血肉”的殊死抗争。
据统计,到1932年底,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达30万。他们或许缺乏训练,装备简陋,但他们有着不屈的意志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觉醒和参与,铸就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为他们 东北不亡
即使山河破碎,东北沦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从未停止战斗。
1932年夏秋之际,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在东北大地处处飘扬。他们的顽强抵抗,成功牵制了大量日军。
在国际舞台上,义勇军的斗争为中国赢得了尊严。1932年11月21日,国际联盟会议上,当英法代表声称中国未对日本进攻作出抵抗时,中国代表顾维钧以义勇军的英勇抗战严正反驳。事后他感慨:“若无东北军民的实际抵抗,我们在国联上将无话可说。”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抗战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1933年后,虽然义勇军主力受损,但剩余部队仍坚持斗争。辽东邓铁梅部、吉东高玉山与李延禄部、周保中领导的救国军余部,以及各地的红枪会、大刀会等,继续与日军奋战。到1934年,东北抗日义勇军仍有约15万人坚持抗战。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各抗日武装联合,1934年2月21日,杨靖宇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1937年初,曾经的山林队头目金山好率部接受抗日联军改编。杨靖宇的亲笔信至今见证着这段历史。
十四年艰苦卓绝,他们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
因为他们 国魂不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随着电影《风云儿女》传遍全国,如同嘹亮的号角,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洪流。
这首歌的灵感正是来自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事迹。他们用血肉之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肝脑涂地,至死无悔,前赴后继,效死弗去。”这种精神不仅振奋了东北民众,更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义勇军实现了从“自发抗日”到“自觉抗日”的蝶变。这一转变不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提升,更是思想与信念的深刻觉醒——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战略方针和群众路线,为他们注入了不屈的灵魂与方向。那些高呼“与其坐失国土,委诸父老于不顾,毋宁牺牲一切,奋斗到底”的义勇军将士,他们的牺牲庄严诠释: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亿万人心、指明前进方向。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重光。《义勇军进行曲》每一次奏响,都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切致敬。
义勇军战士们走过的路,已成为我们脚下的路;他们坚守的信仰,已熔铸进我们的血脉。
他们从未远去。他们的歌声,仍在我们血脉中奔流;他们的火炬,已传递到我们手中。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