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核心提示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四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系统深刻地阐释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和方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遵循。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种类多、产业链条完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技术赋能和附加值提升突破“低端锁定”,加快实现价值链跃迁。以先进技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传统产业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加快产品迭代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智技术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有力抓手。要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持续推进各行业数智技术赋能,利用数智技术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企业数智化转型水平,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不断优化政策供给、强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中小企业“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的困境,推动数智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瓶颈制约,促进传统产业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产业“含绿量”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金量”。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从原料、用能、工艺、产品等方面全链条发力,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扩绿增效”,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动局面。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强化国家统筹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市场分割,推动人才、技术、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流动。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在统筹协调、产业政策、配套支持方面的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深入研究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
加强前瞻谋划布局。各地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及特定细分领域,科学布局未来产业。要积极营造未来产业优良生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要积极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引导各地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在一些科研力量强大、创新能力强、创新环境优越的地区,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加快形成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探索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很难在短期内见到直接经济效益回报。未来产业独特的产业特征对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起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要做好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倡导多元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投入,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动力,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