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全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状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激发中国力量。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系统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理解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既要讲清楚这一伟大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更要讲清楚其政治逻辑、价值逻辑,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用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资源,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民族英雄、志士仁人嘉言懿行,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要培养高校师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动精神,引导师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运用AI技术、新媒体载体等表达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相通,不断赓续中华文脉。高校要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坚定信念,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坚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完善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育人规划、搭建多元育人平台,为学生成长指明方向;家庭应主动承担教育责任,注重家风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社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育人质量提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还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从校园环境建设到规章制度制定,都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