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评书《杨家将》出版,本报专访田连元——“一遍拆洗一遍新”方成珍本

田连元的醒木声在中国观众耳边响了40年。如今,《杨家将》首度从声音转化为文字,正式出版。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臣君
“40年哪!紧赶慢赶,现在,电视评书《杨家将》图书出版了,电视上我说了150集,广播我说了102集,相较广播版,电视版有很多改动,一遍拆洗一遍新,可以说,电视这版是我的珍本。”手捧新书,耄耋之年的田连元用独特的评书语言激动地说。
今年是田连元从艺70周年,电视版评书《杨家将》播出40周年。近日,电视评书《杨家将》出版发行。记者采访了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和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耿柳。
从试水到开创,一念定义“电视评书”
“说书电视不相关,智者将其互相连。观者数百变亿万,中国故事话千年”。这是84岁的田连元在新书扉页上题写的诗句。电视评书《杨家将》的出版,不仅是对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纪念,更串联起评书艺术从剧场、广播到电视的变迁历程。
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书《杨家将》曾创下“四地同播”的盛况——鞍山刘兰芳、抚顺刘林仙、本溪田连元、营口李鹤谦这4位名家同说《杨家将》。田连元版因情节紧凑、表演生动,1982年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文艺奖。
也正因此,1984年末,辽宁电视台与田连元商讨将《杨家将》搬上电视荧屏。彼时,电视评书尚属新鲜事物,编导担心“一人演说,画面单调”,提议每日仅播出5分钟,先做“试水”。
田连元说:“5分钟于长篇评书,情节难以展开,人物无法立住,这么‘试水’,恐将新生事物扼杀于摇篮。”他坚持,一日至少需20分钟,“才能在电视上说完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最终,编导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创新不仅让《杨家将》创下150集的体量,更开创了电视评书的新范式。
录制之初,田连元就清晰地意识到,电视评书和书场截然不同,“必须节奏紧凑:要么有事儿、要么有劲儿、要么有哏儿、要么有词儿。”他口中的“词儿”,是那些深入浅出、一听即懂又意味深长的语言。
不仅如此,田连元还把评书的“可视”特质发挥到极致。耿柳说,评书的3件小道具在田连元手中焕发生机:扇子可作状纸、马鞭、刀枪,也能是令箭;角色的“跳入跳出”,不只是声音转换,更有眉梢眼角的灵动调度,原本书场里的“半身艺术”,变成了电视上的“全身艺术”。
1985年3月11日,《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开播,成为观众每日离不开的“精神盛宴”。这部150集的电视评书,在辽宁电视台播出后被交换到吉林、黑龙江、北京等电视台播出,掀起了一股电视评书热潮。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评书连播”“电视书场”等栏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独特的文化风景。
新书《田连元评书杨家将》的出版,背后还有一段周折。今年3月,田连元给耿柳打电话,说自己从艺70周年、电视评书《杨家将》播出40周年,想把《杨六郎挂帅》和《杨宗保招亲》整合出纪念版。耿柳知道电视版与广播版差别大,提议直接出版电视版,可当时离纪念活动只剩5个多月,出版社三审三校流程不能省,时间很紧张。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传统评书整理工作,积累了些经验,才完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的事。”田连元说,“耿柳的父亲耿瑛给我编过书,那就是一个不为名不为利的好编辑。耿柳拿过接力棒,颇有其父遗风。”
从书场到荧屏,70年悟透“理、事、情”
田连元的评书生涯,始于书场。早年在天津、本溪的茶社里,观众不仅要“听”其声,更要“看”其形,说书人得时刻留意观众反应。后来广播兴起,书场式微,评书变成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艺术。电视评书使得评书回到视听艺术的本真,网络评书的兴起,使得受众从年龄到职业都越来越宽泛。
从艺70年,田连元经历了评书从书场到广播,再到电视与融媒体的媒介变革,每一次转变,他都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寻求创新。传统评书艺人多穿大褂,田连元却穿中山装、西装,这引来一些曲艺老艺人私下的不满。但田连元有自己的坚持:“说书未必非穿大褂不可。评书活在当下,服装也该活在当下。”
在故事改编上,田连元更是下足了功夫。耿柳说,《杨家将》是西河大鼓“三大将”之首,历代演述者众多,田连元以家传书纲为基础,博采众长,还做了不少创新。比如整体结构上,“审潘洪”“黑松林”“云南发配”“牤牛阵”等大“坨子”环环相扣,他还补充了寇准下边关查实潘仁美罪证的情节,更塑造了同题材书中没有的“书筋”杨星,带活全书。
就连开头、结局,田连元也做了调整,他常说:“评书得讲‘理’,逻辑上得通顺,合情合理,观众才听得有意思。”比如传统剧目中,寇准一上来就对潘仁美动刑,田连元觉得不合理,“寇准是清官,没调查就动刑,不符合他的形象;潘仁美是国丈,哪能说动刑就动刑?”所以他特意加了寇准下边关查访的情节,让故事更经得起推敲。
从书场里的“舌灿莲花”,到广播里的“声音叙事”,再到电视上的“视听融合”,动漫评书、网络评书,都留下田连元的足迹。从艺70年,他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评书艺术适应时代变化。“评书的根在群众、在生活,生活中的‘理、事、情’你懂了,评书就有生命力,才能讲述老百姓爱听的评书。”田连元说,这是他70年说书生涯最深的感悟。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