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适老化设计重塑人文关怀新图景
李江 孙鹏
在人口结构深刻变迁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适应老龄化的建设正迈向关爱与保护的系统提升,逐步进入人文内涵的深化且与其并重的新阶段。
据最新统计,202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8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独居比例持续上升。以沈阳市河畔社区为例,老年人口占比达50%,凸显基层治理中养老服务供给的紧迫性。传统适老化实践多聚焦于物理空间的安全性改善,如地面防滑、扶手加装等基础工程,却缺乏对个体差异与心理需求的深度回应;照明设计依赖经验判断,未充分考虑老年人视力退化与昼夜节律特征;空间规划因缺少数据支撑,常出现“改而不用”“用不顺手”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智能升级+文化转译”双轨路径,推动适老化改造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型,助力实现“安全便利”与“情感归属”协同发展。
适老化设计的核心矛盾在于标准化流程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错配。以往住宅改造普遍采用统一规范,忽视了不同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习惯差异:部分老人因关节疾病需拓宽通行空间,部分因视觉障碍需增强局部光照,独居者则更关注紧急呼叫系统的便捷布局。此类“一刀切”模式易导致资源浪费与使用低效。AI技术通过构建“数据采集—算法分析—方案生成”的闭环机制,显著提升改造精准度。在数据采集环节,依托智能传感器与可穿戴设备,系统可记录老年人日常起居规律,包括起床时间、活动轨迹,并结合交互式问卷获取色彩偏好、审美倾向等主观信息。河畔社区改造案例显示,AI经一周监测发现部分老年居民存在凌晨频繁起身饮水且客厅光线不足的情况,同时识别出其对传统花卉纹样的喜爱,为后续个性化设计提供实证依据。进入分析阶段,参数化建模技术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可视化方案,避免传统手工绘图反复修改的低效过程,并基于大数据预测潜在需求,例如根据用户年龄与健康指标提前配置浴室坐凳,减少未来二次施工可能。在匹配环节,老年人可通过简化界面自主调整设计方案,实现纹样更换、照明预览等功能。数据显示,该模式下居民建议采纳率由30%提升至85%,设施实际使用率提高60%,真正实现“我的空间我做主”。
文化认同是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但在既有改造中常被边缘化,导致公共空间趋于同质化,缺失温情与记忆联结。AI与美育理念的协同介入,使适老化空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促进代际互动的文化载体。针对传统纹样难以直接融入现代环境的问题,AI采用“解构—重组—适配”策略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取龙鳞元素转化为几何防滑纹理应用于扶手表面,或将祥云图案通过投影技术柔和呈现于墙面,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营造温馨氛围。在河畔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改造中,鲁迅美术学院团队引入沈阳非遗羽毛画工艺,利用AI辅助设计金属吊顶肌理,再现羽毛质感,引发居民强烈共鸣。此外,AI还打通了老年人参与艺术创作的技术通道。在“银龄设计工作坊”项目中,老年参与者借助AI绘画工具还原老沈阳街景,作品最终作为长廊壁画展出;另有参与者上传家庭晚辈简笔画,经AI处理生成卡通过渡纹样,用于亲子共用区域装饰,有效促进家庭互动。跟踪数据显示,改造后文化中心日均停留时长由1小时增至2.5小时,集体活动参与人数增长120%。
河畔社区作为AI适老化改造的示范样本,由鲁迅美术学院联合社区党委共同推进,纳入沈阳市社科联“文化艺术实践创新课题”框架,围绕照明优化、无障碍改造、文化空间营造、智能设备适配、居民参与机制、美育普及推广六大核心任务展开系统实践。在照明系统升级方面,AI结合光敏传感与人体感应技术,实现“按需启闭、随人调光”:有人经过时照度自动由150lux提升至300lux,色温依昼夜节律调节,并设置渐变过渡模式防止眩晕。改造后夜间跌倒事故发生率下降70%,居民满意度达98%。无障碍设施引入动态调节机制,解决传统固定式装置灵活性不足问题:扶手高度支持语音或一键调节,防滑垫采用模块化拼接设计,AI还可依据使用者身体数据提出优化建议。某老年居民术后行动不便,系统即刻推荐降低扶手高度并增设起身拉手,仅用1小时即完成调整,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5。美育推广方面,AI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直播+录播”形式将课程送至家中,内容拆解为易操作步骤,支持触屏笔或语音指令控制;同步搭建“银龄美育线上展厅”。整体评估表明,改造后空间利用率提升40%,安全隐患减少65%,综合改造成本降低30%,形成具有复制价值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尽管阶段性成果较为显著,AI适老化改造在推广应用中仍面临若干现实挑战。首要难题是数字鸿沟问题,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敢用、不会用”的心理障碍。对此,系统界面应遵循适老原则,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设计,功能按钮精简至3–5个,文字表述通俗直白;社区配套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编制图文操作手册,经2–3次培训后,河畔社区80%老年人可独立操作系统。数据安全与伦理风险构成另一关键边界,涉及个人健康与行为数据的采集必须执行匿名化处理、分级权限管理与定期审计制度,同时防范算法偏见,开发过程中应纳入多样化样本集,并设立专家监督小组对输出方案进行合规审查。沈阳市已将该项目纳入“智慧养老试点”给予50%资金补贴,具备政策推广潜力。
面向2030年,AI适老化改造将进一步向自适应、系统化、开放化方向发展。技术层面,自学习系统将成为主流。文化层面,宜推动建设国家级“适老文化资源数据库”,系统整合各地传统纹样、民俗符号与地方记忆素材,支持AI快速调用与本地化转译。协作机制上,应深化高校、社区与企业三方联动,构建“产—教—研—用”一体化生态链,促进知识流动与成果转化。最终目标是让每位老年人都能借助智能工具参与理想生活环境的塑造,使社区设施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温度,让AI真正成为陪伴银龄群体安享晚年的智慧伙伴。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