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研学中立下誓言——
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崔振波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10月2日,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内,红歌嘹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北京高校的400余名青年学子在这里开启“雷锋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纪念碑前,队列肃立。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外联部主任王曼为学子上了一堂现场教学课:“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它是永恒的精神坐标……”学子们边听边在研学手册上认真记录。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珍爱时光……”在雷锋日记展柜前,讲解员的讲述让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亚萱深受触动:“音乐课上常说‘和声’的魅力,在于不同声部协同配合,才能奏出动人旋律。雷锋的一生,正是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完美‘和声’。他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用点滴善举汇聚成精神暖流,这正是我们青年要学习的。”
推开“雷锋作报告”组合场景的门,年代感扑面而来:木质座椅、老式麦克风,瞬间将时光拉回当年。当雷锋质朴有力的原声传来,学子们仿佛置身于那场振奋人心的报告会现场。“代入感太强烈了,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清华大学学生王胜博提笔写下誓言:“雷锋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青年学子,更要做新时代里拧得紧、靠得住的‘螺丝钉’!”
研学近尾,留言区成了“青春誓言墙”。“学习雷锋,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做有温度的青年,把‘助人为乐’融入日常”……一张张便笺贴上“青春誓言墙”,字字滚烫。
接下来两日,他们还将走进三块石抗联遗址等地,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以心灵承接精神火炬,让雷锋精神在青春践行中愈发闪亮。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