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上网电价迎来市场化改革
新能源上网电价迎来市场化改革
探索市场化定价、高效能消纳、全产业链升级的发展路径
本报讯 记者刘大毅报道 近日,《辽宁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辽宁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深化新能源电价机制改革。
此举并非简单调整价格数字,而是着眼于全省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层次需求,通过精准设计价格形成机制,既破解当前新能源发展瓶颈,又筑牢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制度根基,推动新能源角色从“被动接入电网”转向“主动支撑系统”,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迈向“量质并举”,为辽宁清洁能源强省建设注入强劲的市场动力。
据介绍,改革方案充分考量了省内能源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对存量和增量项目实施差异化、衔接顺畅的“双轨制”设计。针对2025年6月底前并网的存量项目,政策明确了每年保障电量按每千瓦时0.3749元的固定电价结算,稳定了既有投资者的收益预期,确保了项目平稳运营,为向全面市场化过渡提供了缓冲期,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对于2025年6月后投产的增量项目,则引入了更具突破性的市场化路径:其55%的上网电量将通过竞争方式在每千瓦时0.18元至0.33元的区间内确定“机制电价”,剩余电量则全部投入市场。“这一浮动区间既设定了风险底线,更通过价格信号倒逼企业提升技术、优化选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新能源与储能、智能电网等新业态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省发展改革委人士表示。
另外,此次改革的核心创新之一在于引入了“差价结算”模式,巧妙地将新能源企业面临的“发电量预测偏差”物理风险,转化为更易管理的“市场价格波动”金融风险。
“企业按实际发电量在现货市场获得实时收入,中长期合约则转化为金融差价合约进行结算,这大大降低了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敞口。同时,增量项目的竞价机制使资源配置更为优化,能够真实反映新能源成本,驱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凸显了价格信号在引导投资和促进消纳中的关键作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士表示。
为筑牢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根基,改革方案还配套了一系列协同措施,致力于构建电能量、容量、辅助服务等多维市场体系。如政策明确建立发电侧容量补偿机制,并对电网侧新型储能给予固定容量电价补偿,直指储能成本回收难题。在价格机制上,进一步拉大现货市场出清价格上下限,使其更真实反映电力商品在不同供需状况下的价值,有效抑制非理性发电行为,激励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积极参与调峰,同时也为独立储能等新业态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此外,方案清晰界定了电能量价值与环境权益,将有力推动绿电、绿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和蓬勃发展,为辽宁省乃至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此番系统性、深层次的改革,标志着辽宁正率先在东北区域探索一条“市场化定价、高效能消纳、全产业链升级”的新能源发展新路径。这一改革实践,为全国同类老工业基地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辽宁方案”。通过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辽宁正加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为早日建成清洁能源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