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召唤
李永宏
在文学的山河中,有些句子是灯、是火,是远方的召唤。有一位老师,他为我点亮一生的写作之灯,他说:“你写吧,我帮你。”这句话于我而言成了文学缪斯的召唤。
9月,在抚顺作家汤世安“文学创作78年成就展”上,我和李宏林老师久别重逢了。老师见到我就亲切地叫我一声“丫头”。这个熟悉的称呼,穿越了40余年的光阴,将我瞬间拉回到1979年深秋的那个午后。那年,我是抚顺市小说故事创作班的一名学员,初生牛犊,不知文学之深浅。在毕业典礼上,我吐露心声:“学习虽然收获颇丰,但以前懂得太少了,若没有老师们继续指点,我也许会迷失方向……”话音未落,坐在台上的李宏林老师看着我,说出了那句至今仍在我心头回响的话:“丫头,你写吧,我帮你。”当时年少的我,甚至不敢仰望这位文学前辈——他是本期创作班的主讲老师,是抚顺话剧团的编剧,已经有闻名全国的作品了,是我心中的文学高峰。从那天起,我便常常带着新的构思、新的稿件,登门“叨扰”老师。李老师从不敷衍,总是认真读我的稿子,听我讲写作的初衷,然后再细细分析。李老师倾囊相授,教我怎样选择素材、提炼主题、塑造人物、打磨语言。他反复叮咛:“写小说没有捷径,必须多看多写,尤其要看大家名著,读他们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如何捕捉人物命运,如何扣动人心。”那时的我,对“文学”二字尚是一知半解,若不是老师的耐心辅导,或许我早已放下笔,不会走进辽宁文学院学习两年,也不会在《故事报》担任编辑二十余载,更不会坚持至今,终生与文字为伴。
在李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1980年春天,我写出了人生中第一篇小说——《再过几年我要对她说》。那是个含蓄的题目,写的是电焊车间里一位28岁师傅对徒弟的深情。他不敢表白,只将心事藏在每日的关心与注视中。全文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句句有爱,字字含情。小说刊发后,李老师和抚顺日报社编辑说:“这丫头,有写小说的天赋,你们要帮她。”有了这份肯定和支持,我又写了小说《盼望舅舅的来信》,刊登在《抚顺日报》文艺版上,荣获了1980年小说征文二等奖。领奖那天,李老师笑着说:“这丫头,进步挺快啊。”
后来,李老师调回沈阳工作。1984年,我走进辽宁文学院作家班学习,离老师更近了,便常去登门求教。转眼40多年过去,许多声音已渐渐远去,许多称呼也模糊了,唯有丫头二字,仍深深刻在我文学之路的起点上。有时我想:世上最动人的文学启蒙,不是技法,而是一个人曾对你说过:“你写吧,我帮你。”
这次与李老师见面,感慨良多。他虽已到鲐背之年,但依然睿智、热情,依然不断鼓励着走上文学之路的后辈们。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