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丰收“金”满仓
本报记者 孔爱群 见习记者 方子圆
开栏的话 沃野流金季,丰收正当时,辽沈大地又迎来硕果累累的秋收时节。丰收的喜悦,挥洒在人们的汗水中,绽放在人们的笑容里。牢记总书记嘱托,我省重农抓粮政策再一次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全省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起,本报推出“秋收一线观察”专栏,各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展示各地抢抓秋收的动人场面,报道农业农村改革的新经验、新成就,敬请关注。
碧云天,黄叶地,一年最美是秋季。
美在哪里?在丰收的喜悦里。
10月16日,气温骤降,秋风冷飕飕地吹过铁岭市昌图县大兴镇边家村的广袤大地。大型收割机在玉米田里穿梭不停,金黄的玉米棒被收入车斗,打碎的秸秆纷纷还田。400米长的一垄地,一会儿工夫便收割完毕。还在泛青的玉米秆被整齐切断后,一股清香弥漫于田间,那是熟悉的甜秆味道,暖乎乎地留在心间。
“活秆成熟的玉米,品质好、容重高。”望着收割完的田地,新兴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边迎新喜滋滋地掰下一棒玉米说,“你看这籽粒多饱满!今年风调雨顺,不涝不旱,是难得一见的丰收年。”
合作社种了近8000亩玉米,眼下已收割1/3。“从收成来看,今年亩产能达到两千二三百斤,比往年多了四五百斤。”种了10多年玉米,边迎新还是头一次赶上这么好的年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亩产这么高,连村里80多岁的老人都说没见过。”
除了天气眷顾,技术给力也是丰产的根基。“关键农时节点专家现场指导,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玉米秸秆错位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农业主推技术落实到位,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技术负责人表示,通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多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为全省玉米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超级产粮大县,昌图县玉米种植面积达404.5万亩。“为构建高效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县里设立农技推广大院,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了62家农技推广小院。”昌图县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股负责人李志伟说,通过“大院带小院”这种创新模式,农业技术能真正扎根田间地头,实现了“护耕地、守黑土、提单产、增效益”的目标。
在新兴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近几天收割的玉米棒堆满近万平方米的院落。“脱粒后送到辽粮的粮仓里进行标准化粮食收储,等合适的时候再卖。”往年种玉米,一亩地纯利润能达到200多元,边迎新略微估算后说道,“今年,因为丰产,按现在的收购价格,净利润至少500元。”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