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半辈子地,还是得相信科学”
看到示范田的收成,种植大户感慨——
“种了半辈子地,还是得相信科学”
本报记者 王晓波
收获的季节,铁岭市昌图县三江口镇宝龙村的一片百亩农田里,玉米秸秆挺拔,果穗籽粒饱满。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纵横驰骋,将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从秸秆上摘下,收入仓中。
等收割机将身形圆润的玉米棒倒出来后,围观的村民纷纷上前,有人用手掂量重量,有人数着穗行数,不时发出赞叹:“不愧是示范田,这玉米长势太好了,个个穗齐粒饱。”
更令大家惊叹的是,此前专家人工收获测产结果显示,这片示范田单产最高达1118.1公斤。“足足比我家玉米亩产高了300公斤,在咱这沙化耕地上,这是咋做到的?”种植大户王亚静问了许多村民都想知道的问题。
看大家十分好奇,村党总支书记刘忠武赶紧上前解释:“咱村的沙地玉米高产示范田,今年在田间集中展示了8个辽单优良品种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你们看,垄沟间浅埋的黑色管带,就是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
顺着刘忠武的指引,村民们在垄沟间发现了一条细细的浅埋管带,距离玉米根部非常近。“咱这地区为啥玉米产量低,沙化土地存不住水肥是主要原因。别小看这条管带,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通过它就能精准地把水肥供给玉米根系。”刘忠武对大家说。
通过刘忠武的讲解,村民们对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了解到这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团队研发的一项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技术,四年前被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专家团队带到了村里。
“这项技术在咱村,还通过宽窄行定苗,将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000株提高至6000株,实现合理密植。同时,在几个生长关键期,以无人机‘一喷多促’作业为玉米丰收‘保驾护航’。”每年示范田秋收,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肖万欣都会赶到田间,向村民开展科普。
一边听着技术介绍,一边观察田间收割情况,很快村民们就发现,收割机在这块示范田作业的速度很快,1小时就收割了1/3。
“我种了半辈子地,总觉得自己摸索的就是最好的经验,现在看还得相信科学啊!”王亚静下定了决心,明年自家的110亩玉米都要用上这项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田间增产效果明显的技术,一直广受农民欢迎。多年来,省农科院玉米科技服务团队在昌图县北部三江口镇、中部八面城镇、南部亮中桥镇等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均建立了百亩以上的高产示范基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辐射面积已超1万亩,2026年预计扩大至5万亩。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