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
黄楚欣 杨小军
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磅礴的奋进力量。要深刻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永恒价值,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昂扬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并呼吁中国人民动员起来。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迸发,中华儿女正是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情怀,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才汇成了战胜强敌的巨大力量,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赓续红色基因,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融入血脉、见诸行动,形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增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汇聚中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始终保持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的昂扬斗志,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永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挺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脊梁。中华儿女在抗战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彰显我们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在抗战中,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他们都以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坚守了民族气节,用血肉之躯浇铸了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
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薪火相传、代代赓续,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确保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永不退缩。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始终把国家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不断练就攻坚克难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励精图治、持之以恒,努力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
秉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锤炼敢于斗争的风骨品格。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展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抗战中,我们在平型关大捷一举打破侵华日军所谓的“不可战胜”神话,在蒋家河口、韦岗等地多次取得战斗胜利,在黄土岭伏击战成功击毙日军名将等,彰显出中国军民以“钢少气多”战胜凶猛敌军的英勇斗志,展现了中国人民始终无所畏惧、奋斗到底的精神品格。
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秉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卡脖子”技术封锁、“脱钩断链”的外部压力时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在矛盾冲突和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斗争,不断夺取新胜利。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难题,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开辟新道路、打开新局面,努力在前进的浪潮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开辟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和军队的对抗,而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有没有必胜的信念,有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往往决定着战争的最终结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接近目标,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新征程上,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续写中华民族的新辉煌,以矢志不渝的战略定力维护国家利益,把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持续提升综合国力,自强不息、踔厉奋发,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