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泥塑 700多年前釉陶碗 百件文物“叙”写丝路交流传奇

来自叙利亚的女性泥塑(左)与辽宁东山嘴出土的塑像(右)同属于新石器时代陶塑。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自叙利亚的釉陶碗,印证了中国瓷器制作技艺跨越山海的传播。
本报记者 郭平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大连博物馆的“‘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迎来一波观展热潮。这里展出的数字泥板、祭拜者雕像等108件(套)文物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从距今50万年起至16世纪,系统呈现了叙利亚的文明发展脉络,勾勒出一幅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同时也展示了中叙两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友好交往的深厚友谊。展览吸引众多外地观众跨省而来,10月1日到8日,大连博物馆参观总人数超12万人次,同比增长85%。
女性泥塑像印证东西共鸣
“‘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由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大连博物馆承办,展览分为“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5个部分。
叙利亚拥有3500多处古迹,犹如一座裸露在蓝天下的庞大博物馆,留存了不同文明在此相继相承的厚重历史脉络。新石器时代,古叙利亚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步确立并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磨制石器开始普遍使用。新石器时代晚期,叙利亚部分地区开始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人们制作更为精美的彩陶,营建神庙和宫殿,社会分工逐渐显现。
两河流域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得名于哈拉夫丘遗迹,时间约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500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圆形房屋建筑、女性赤陶雕像、形状多样的护身符。哈拉夫文化的陶器色彩鲜艳,器壁较薄,器型变化丰富。
此次来大连展出的珍贵泥塑藏于阿勒颇博物馆,长7厘米,宽3厘米,厚1.7厘米,属哈拉夫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500年,出土于代尔祖尔地区杰济里赫东北部的卡什卡舒克丘。哈拉夫文化的女性雕像人物头部多为模糊形象,躯体具有现实主义特征。
1979年深秋,我省东山嘴遗址考古发掘进入收尾阶段,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当时提醒大家,在欧亚各地相当于这个时期前后,正是出“妇女小雕像”的时期,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此前还从未碰到过:“我们这里已有了先兆,要特别注意。”话音刚落,从工地收工回来的镇文化站的周站长手里捧着刚刚出土的一件陶塑送了上来,不等拿过来,郭大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正是他们要找的“妇女小雕像”,辽宁的红山文化考古研究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釉陶碗技艺取法中国风
本次展览,让人们跨越山海感受世界文明的曙光。“变革”部分展出的“祭拜者雕像”,藏于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青铜时代早期的文物,该雕像发现于马里古城,其上身赤裸、身着典型苏美尔人服饰并做祈祷姿势。1933年8月,一名贝都因人在马里挖出一尊残损的石像,消息传到了当时统治叙利亚的法国。法国人随即派出一支考古队前去发掘。在第一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一尊雕像,上面刻着“兰姆吉-马里国王”,这一发现证实了马里古城的位置。
“融合”单元的展品中有一件“釉陶碗”,藏于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为750年至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时期文物,这件蓝绿色釉陶碗的颜色与天空的颜色相近,专家发现其陶坯的改良可能是模仿中国制瓷技术的结果。很显然,近东陶瓷技艺还未达到中国制瓷技术标准,这可能是烧制过程中热量不足所致。阿拔斯王朝时期,这种釉陶器皿在叙利亚北部地区大量生产。
本次展览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璀璨,更使人们触摸到古老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筑友好情谊的历史印记。而正是不同文明的互鉴、交融与演替,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责编:刘新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