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十月》 全景再现辽沈战役关键之战

扫码读名篇
本报记者 白昊
日日夜夜,勇士们抗击着敌人六个师的轮回猛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让敌人前进一步,保证主力顺利攻克锦州!”地堡被轰塌了,转到壕沟里打;壕沟被轰平了,跳进弹坑一样打;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打,手榴弹打光了用石头打;正面挡不住就插到敌人中间去打。
“向沈阳挺进!”——直通沈阳的大道上,十月的英雄们展开了奔向胜利的赛跑。
终于在十月的最后一天,以四小时七十里的速度直捣沈阳西线,为东北人民的“十一月二日”打开了胜利的大门。
这些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出自战地记者华山的新闻作品《英雄的十月》。这篇发表于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之后的战地通讯,是记录辽沈战役的新闻经典之作,在采写的过程中,华山以《东北日报》战地记者的身份,见证了我军战士为了攻打锦州而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壮烈场面。
华山以恢宏的笔触全景再现了塔山阻击战、锦州解放和辽西战役等关键战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展现出东北野战军英勇善战、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真实再现了锦州战役在历史中留下的不朽一页。
着眼全局
铺展铁血征程的宏图
1948年秋,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正在酝酿。在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中,一个特殊的身影与战士们一同前行,他就是《东北日报》战地记者华山。在他的眼中,伪装行军的炮队如“飞跑着的林荫”,大凌河畔的火炬似“夜市大街”,解放战争铁血征程的战略宏图徐徐铺展。
此时,东北战场态势已然明朗。经过1947年三次大规模攻势,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困守于沈阳、长春、锦州三地。我军果断采取“关门打狗”之策,决心切断敌军退路,将之全歼于关外。华山在《英雄的十月》中精准把握了这一战略意图,指出此举旨在“澈底摧毁东北与华北的反动联系”。
作为战地记者,华山不仅关注高层决策,更深入战壕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一位战士在班务会上判断:“这回上级准是搁下长春沈阳打锦州了”,并准确指出外线作战就是要“插到敌人屁股后面,打他个措手不及”,既写出了战役的全貌,又揭示了敌我双方的态势和战斗过程,向读者展现出我军战士的风采,形成了华山军事报道的鲜明特色。
华山从整个战局着眼,以点面结合的写法、恢宏热烈的笔触,将革命战士豪迈壮烈的精神风貌与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融为一体,不仅用“只有坚决打下去,才能打出更大的光荣,打出最后全中国解放的新形势”这样的语句鼓舞人心,还以“走一山,又一山,眼看就到山海关”的壮怀歌词唱响胜利旋律。这篇经典既高潮迭起,又开合自如,令人叹服。
这份收放自如的力量,正源于他身处战火中的贴身观察。正如战友刘白羽所言,华山“是一个有着一颗燃烧的心的战士”,“要不是不顾空袭,不怕桥断,强渡巨流河,抢入沈阳,他也写不出《英雄的十月》那样锦绣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饱含热血的文字,同样构成了《东北日报》战地通讯的壮丽画卷。1947年到1948年期间,随着战地记者采访的不断深入,战地通讯成为当时《东北日报》重要的报道形式。其中华山和刘白羽两人的战地通讯数量最多,据统计,仅这一年多时间里,两人就写了一百多篇。
艰苦卓绝
战火之中的生死实录
塔山,这个位于锦州与葫芦岛之间,既无塔也无山,只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却是决定辽沈战役命运的关键点。1948年10月,国民党“东进兵团”在蒋介石督战下对塔山发起轮番猛攻,华山在《英雄的十月》中以“塔山英雄们”一节,记录下这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
一手资料,是战地报道的生命,华山对此有着深刻理解。“我的采访位置在三纵队”,他在回忆《英雄的十月》写作时讲道,“我跟的还是先头团,一路上,先睹为快,好不开怀!”正是这种与战士同进退的亲身体验,让他的文字浸透着温度与生命的质感。
华山将塔山战况的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精准呈现,“左面是海,右面是山,前面四百米就是敌人”。他精确记录下“每天五千发炮弹”的轰击,以及我军战士“工事毁而复修数十次”的顽强。这些细节,若非亲历,绝难写出。
硝烟之上,华山更关注的还有那坚守阵地始终不倒的意志。在他笔下的塔山阵地上,指挥员指着脚下的焦土说:“我的阵地就在这里!”战士们地堡塌了就进壕沟,壕沟平了就跳弹坑,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正是这些画面,让《英雄的十月》成为远超战场记录的“生死实录”,折射出这场人民战争的惨烈与崇高。
极富层次的战场图景之下,是华山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洞察到英雄气概的源泉:“哪怕我这个连队打光了,中国革命也一定要胜利的。”据此发掘塑造出一批英雄形象——爆破英雄梁士英、机枪组长纪守法、在配水池战斗中智勇双全的董庆友,以及被气浪掀飞后依然带着脑震荡重返战场的任子厚……
比个体更加璀璨的,是英雄群像的光芒:血战七昼夜的“塔山守备英雄团”,上坎子阵地上用最后的力气击溃整营敌军的4名重伤员,锦州巷战中孤军深入敌军的第八连……华山以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激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展现了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
“在这篇通讯中,华山不回避残酷,不渲染血腥,如实记录‘每天五千发炮弹’下的生死考验。这份战争亲历者的记录,时刻提醒着我们当下生活的珍贵。”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庆勇认为,《英雄的十月》是华山新闻生涯的巅峰之作,透过这些饱含热血的文字,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重新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十月,在字里行间感受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智慧、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作为《东北日报》的战地记者,华山以饱蘸热情的新闻作品,为激烈的战斗吹响胜利的号角,也为自己的记者生涯书写下最壮丽的一章。
一支钢笔与千万支枪一同战斗,记录下历史的转折。岁月流转,硝烟散尽,这篇诞生于战火中的作品,如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壮歌,在每一个十月回响。那道由英雄们用生命撞开的“胜利之门”,通向一个民族新生的黎明与永不落幕的征程。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